太原投資200億修復的古縣城 不去看看太虧了

太原與我,可以說是陌生的;雖然十幾年前去過兩次太原,但都是一頓飯後便匆匆離別,只是對太原品種繁多的麪食印象深刻,其它別無記憶;此行太原,時間依然很緊,三天兩晚想了解一個城市只能是一星半點的見識,不過我還是挺幸運的,在當地朋友的陪同下,遊覽了太原幾處有若“點睛之筆”的地方,不僅帶給我超出意想的驚喜,也讓我有了想再去太原看看的計劃。

太原古縣城,就是我此行收穫的一份驚喜。那是到達太原的第二天晚上,也是即將離開太原的頭天晚上,當地朋友說:“晚飯咱們去古城吃吧?”,“哦?什麼古城?”來之前我並不知曉太原現在還有古城,朋友聽出我的問話中帶有興致,便提高了語氣說:“那可是太原花了200多億剛修好的古城呀!”。

就這樣,我們冒着濛濛細雨,遊覽了這座被稱爲“鳳凰城”的太原古縣城。太原古縣城位於太原市晉源區晉源北外環街,是坐落在始建於1375年的太原古縣城遺址上的明代早期縣城,據說太原市政府爲此投資了200多億,也有人說投了300億,修復工程歷時八年之久,並沿用了過去的建築格局,好像一隻頭北尾南、振翅高飛的鳳凰,故稱“鳳凰城”。

太原古縣城是今年“五一”纔剛剛對外開城迎客的,不要門票,開放後的古縣城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已新晉成爲太原的一處旅遊名勝,每天來古城的遊客絡繹不絕。

有人說這是在廢墟上新建的古城,說這話的人一定沒有親身走進過古城,只有去走一走、看一看,才能瞭解太原古縣城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說實話,在來古縣城的路上我也在想,不會是一座新建的仿古美食城吧?這幾年來我見過一些仿建的古城,由於缺乏歷史文化的支撐,充其量就是個雜亂的小吃城。

然而當我站在古晉陽這塊龍興之福地時,不由地眼前一亮:巍峨壯麗的城牆,富麗堂皇的樓閣,古樸威嚴的縣衙,鱗次櫛比的商鋪,連綿不斷的古建,摩肩接踵的遊人,氣勢雄渾,煙火繁榮,出人意料。

沒想到太原古縣城現存文物建築79處,被太原市政府掛牌保護歷史建築就有49處,特別是位於古城中央的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漫步在溼漉漉的石板路上,遠遠地看見書寫着“櫺星門”的老牌坊時,我有些驚喜:“啊?這裡還有文廟?”,“櫺星門”,是文廟的標誌。櫺星即古代天文學上之“文星”,立有“櫺星門”之處也就標誌着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

文廟即孔廟、夫子廟,是我國曆史上祭祀孔子的廟宇,是古典中國儒家社會的標誌物,“廟學合一”是文廟的核心屬性,所以在全國各地文廟也作爲學校來使用,有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

文廟也是古代最重要的官方建築之一,這可不是現代人隨隨便便可以新修的廟宇,真沒想到太原古縣城裡竟然還保留着一座文廟,據說太原有兩座文廟,這座文廟距今已有648年的歷史,創建始於明洪武六年的公元1373年,比古太原縣還早兩年。遺憾的是,我去的那天文廟已準備關門,沒能來得及進去仔細參觀。

古城裡還有許多古建築都修復得很好,太原縣衙、段氏祠堂、進士第、段家大院、關帝廟等文化遺存,充滿深厚的晉陽文化和三唐(陶唐、周唐、李唐)文化;特別是古縣衙,經過修繕和彩繪後,增添了神光和靈氣,聽說這裡曾經被用作爲中學學堂。

段氏宗祠也非常引人注目,段氏在清代曾是太原縣城內大姓,其老祖宗段叔玉是當地的文化名人,博通經文,刻石如畫。

古縣城裡還有一些私人博物館和藝術館,如吉美博物館、兵器博物館、桐封書院、琉璃文化館、剪紙藝術館、唐卡藝術館等等。

山西各式各樣的小吃,更是古城裡的一景,平遙牛肉、美和居老陳醋、太原打滷麪、羊雜割、柳林碗託、晉北莜麪、銅鍋豆腐腦……,令人目不暇接。

夜幕降臨,我發現古縣城裡的遊人明顯多了不少,許多都是扶老攜幼來遊玩的當地人,一邊嘗着香味撲鼻的美食,一邊賞着燈火闌珊的夜景,一家人不亦樂乎。

太原古縣城,建造得如此精美,人氣如此火爆,超出了我的想象。置身其中,猶如穿越到了明清晉商富甲天下的街頭,人居興旺,商賈林立,匯通天下,盛極南北。

然而,一個投資巨大的古城,今後的運營壓力一定很大,如果單靠賣美食和賣文旅小商品,是很難賺回投資的,一定要打好文化牌、名人牌、歷史牌,持續不斷地吸引客流,同時要大力打造文化品牌,謀求文化產業化的發展。

我和朋友們圍坐在古縣城的“晉雅”小院裡,暢談甚歡,久久不願離去;小院的老闆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了我們中間,他說小院是他租的,剛開始只是想着換個環境,隔三差五地來轉轉,而現在每天不來就覺得少了點什麼。

一座歷經千年的城池,在新的時代浴火重生,不僅延續了2500年晉陽古城的文脈,展現了太原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也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凌霜傲雪、歷久彌堅的傳承與復興。真心希望太原古縣城能夠一直紅紅火火下去!

【作者簡介】三姐姐: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專欄作家、旅行家。【版權聲明】本圖文版權歸三姐姐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