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漁人悲歌聲不絕!
臺灣四面環海,周邊有親、黑潮交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帶來了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也孕育了婆娑的美麗之島。漁業不僅滿足國人消費需求並提供就業機會,也成爲出口創匯的重要支柱,如今漁業風光不再。從博物館裡泛黃的紀錄片中可以看到昔日南臺灣沿岸帆影點點,岸上人聲鼎沸,地上則擺滿一籮筐一籮筐的漁獲物,漁民臉上雖然滿是風霜,眼神卻透露出豐收的喜悅與驕傲,充分展現臺灣底層生命力,那時的臺灣漁村充滿希望與歡樂。只是不到半世紀的光景,臺灣漁業卻已繁華落盡,漁獲量大不如前。如今再度走在畫面中的漁港,映入眼簾的盡是滿滿停靠在岸邊等待拋售或休魚的漁船,岸上現代化漁獲拍賣場上空蕩蕩的不見人影,只有呼呼的海風依舊,似乎努力想召喚昔日的榮光,而此時原本該是漁船回港拍賣漁獲的時刻!這樣的場景令人感傷,至於這樣的結果是歷史的必然還是人爲造成,漁民無力也無法回答。
遠洋漁業曾經是臺灣的驕傲,也是漁業的主力,足跡踏遍各大洲,寫下輝煌的紀錄。如今受到國際新漁業制度與管理規範影響,作業區域與捕獲量受到限縮,景氣大不如前,許多漁船被迫加入休魚行列,靠領取政府獎勵金過活;沿近海漁業資源更是早已過度捕撈,漁獲量大幅降低,作業成本卻不斷升高,加以氣候暖化更是影響到烏魚、鰻苗、黑鮪等經濟魚種的迴游,尤其漁船出海作業還要擔心鄰國軍警騷擾與扣押,甚至魂斷意異鄉;而原本被譽爲臺灣之光的養殖漁業,近年來更是受到病害的困擾,欲振乏力。臺灣漁業的生產優勢與競爭力均呈現弱化的現象,整個漁業發展陷入空前低迷。
而當前漁業主管機關所積極推動事項包括:海洋巡護、收購漁船、獎勵休魚、辦理國際漁業合作、資源培育及養護、養殖漁業管理等,從這些業務可以看出來這不是一個「走出去」的佈局,以這樣的施政風格,不僅無法解決目前困境,更看不出未來漁業的願景與希望之所在,臺灣漁業迫切需要建構一種不墨守成規、持續重建的「復原力」(Resilience),在情勢發展到非變不可之前,就有能力改變。
就漁業大環境而言,在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漁業資源高度開發、漁業管理力度增強、200海哩專屬經濟海域實施等情況下,全球海洋漁業發展確實受到制約,不過估計每年捕撈總量仍將維持在9千萬到1億1千萬公噸上下。隨着經濟成長、生活水準提升、飲食習慣轉變及糧食作物短缺,人類對水產品需求量將會增加,漁業特別市水產養殖早被視爲人類未來重要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估計每年漁業貿易總額高達上千億美元,未來仍充滿商機。
臺灣漁業該何去何從是一個相當具挑戰性的議題,無論是目前政府大力推動的休閒漁業或觀賞魚產業就市場、規模、商機都無法讓臺灣漁民脫貧脫困,臺灣漁業需要有遠見的領頭羊,發揮「引爆點領導」(Tipping point leadership),這絕對不是靠少數人長期壟斷人事行政資源的老派作風可以搞定。臺灣漁業要有未來就必需要從人事作大力改革,引進新血徹底改革,才能浴火重生,問題是我們看不到有這樣魄力的領導者。「廣大興28號」漁船的悲劇將不會是最後一件,這跟藍綠誰執政無關,百姓若還不能看清問題的癥結所在,給政府官員與想謀總統大位的政客壓力,漁民悲歌將不會有中止的一天!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