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何以成爲最閃亮的星?

29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是國家最高榮譽。獲得表彰的功勳人物中,一個個響亮的名字與推動尖端科學進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衛國家安全等共和國曆史上的不朽篇章緊緊聯繫在一起。他們來自不同的戰線,卻堅守着對祖國同樣赤誠的熱愛,他們的選擇,無不追隨着國家的腳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他的一生,是時時刻刻聽從國家召喚的一生。1952年,他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學飛機設計,在被派往莫斯科學習期間,因國家需要,他又改學火箭導彈設計,回國後,一干就是三十年,此後,又一頭扎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他說,國家的需要就是他們的理想、志願。

王永志(右二)深入載人航天工程研製一線。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曾在祖國西北耕耘31載,培育推廣抗病、高產的遠緣雜交小麥,他曾組織開展多項重大農業科技攻關,助力我國糧食大幅增產,在70餘年的科學生涯中,他始終爲“讓中國人吃飽飯、吃好飯”而不懈努力。他說,要跟着國家需求,選擇自己要做的事情。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畢生以國家需求爲導向,聚焦超導研究,用半個世紀把“冷板凳”坐熱,爲高溫超導研究在中國紮根並躋身國際前列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說,超導研究突破的每一步,中國人絕不能再落下,要走在前面……

這些獲得“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功勳模範人物,是千千萬萬爲黨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的代表。他們之所以贏得這些國家最高榮譽,就在於他們始終把祖國放在第一位。他們以熱血、以奉獻、以擔當,守護着家國安然,投身於時代所需,服務於社會發展。

黃宗德接受採訪時講述自己的戰鬥經歷。新華社發(靳憲彬 攝)

“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1919年,青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的發問,至今依然振聾發聵。這是一個時代的宣言,也是無數當代國人的共同心聲。

數日前,一段視頻在網上引發大量關注。視頻中,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面向師生再次發出“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臺下4000多名南開大學學生,齊聲回答:“是”“愛”“願意”!一聲聲擲地有聲的回答,是與祖國發展同向同行的一代代青年用青春、熱血和生命生動詮釋“愛國三問”的新時代動人寫照。

國家和個人從來都是息息相關。於個人而言,胸懷大我、至誠報國,才能書寫大寫的人生;於國家而言,擦亮愛國的共同底色,才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時代不同,實現人生價值的選擇不盡相同,但是,以國家民族命運爲己任,樹立爲祖國爲人民永久奮鬥、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始終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爲努力志向的這一選擇,必定是更爲崇高的抉擇,也必然會實現更有價值的人生。

英雄何以成爲英雄?他們並不是都有多麼非凡的能力,只是在人生的重要選擇中,他們把祖國和人民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屢次刷新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的產業工人許振超;堅守爲貧困地區人民服務50年承諾的“窯洞醫生”路生梅;爲邊防官兵指向帶路、巡邊護邊,行程超過3萬公里,戍邊近40年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他們都來自平凡的崗位,卻選擇了在平凡日子裡忘我奉獻、勤懇服務,他們同樣是最閃亮的星。他們的名字,與那些照亮我們民族歷史星空的名字一樣,永遠鐫刻在共和國史冊上,閃閃發光、熠熠生輝。

巴依卡·凱力迪別克與喀什邊境管理支隊移民管理警察在邊境一線重溫入黨誓詞。

習主席在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指出,要胸懷強國之志,以國家富強爲念,以人民幸福爲盼,忠心愛國、矢志報國,把個人小我融入國家大我,在爲國盡責、爲民服務中實現個人價值、展現人生風采。

一項項艱鉅而偉大的事業,有賴於一位位平凡而偉大的英雄。未來的新徵程上,面對前路上的風險挑戰、坎坷荊棘,時代呼喚更多的人,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在矛盾風險的第一線勇挑重擔,在祖國需要的每一個地方建功立業,在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腳踏實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爲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