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從歷史走來:被文物定格的“山獸之君”|新知

文博時空/文 文博時空 作者 董嚴

文物攝影|杜廣磊

在文學、繪畫、戲曲、民俗等內容中,虎的形象無處不在,是藝術創作的重要元素。虎虎生威、虎頭虎腦、龍行虎步等成語被人們口口相傳,武松打虎、狐假虎威、三人成虎等諺語故事流傳已久,在民間人們還有畫虎辟邪、端午節佩戴“艾虎”等習俗。

老虎的形象並不都是兇猛,唐代名醫孫思邈給老虎拔牙的故事就頗又人情味。古時,民間流傳着孫思邈爲虎醫傷的故事,一天,孫思邈採藥歸來不久,忽聽門外有驚天動地的叫聲,擡頭一看,一隻斑斕猛虎正向這裡衝來。孫思邈嚇得幾乎昏了過去,向旁邊一閃,卻見那猛虎來到門口不曾進屋,只在門外伏下身來,張着大嘴向屋裡發出呻吟聲。孫思邈看了一會兒,明白了。這虎來此沒有傷人之意,看它那張着嘴、搖頭呻吟的樣子,肯定是口腔裡有病。孫思邈便不害怕了,他來到門口,向虎嘴裡一看,果然有一根長長的骨頭卡在了虎的喉嚨上。他順手摸起身邊一隻串鄉行醫時用的銅鈴套在胳膊上,把手伸進了虎口,一使勁,把那骨刺拔了下來,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齒正好磕在銅製的串鈴上,纔沒有傷着孫思邈的胳膊。所以,後來醫生們都把串鈴叫做“虎撐”。骨刺取出後,老虎就地向孫思邈磕了三下頭,走進了山林。打那以後,看見孫思邈進山採藥,那隻老虎就來陪伴孫思邈,有時還讓孫思邈騎在它身上。

文物中虎非常威猛,其形象大致可分爲虎形器、虎紋、虎形附件三類。虎形器爲整器作虎形,可分爲抽象型和寫實型。虎紋可分爲“虎食人”紋、立虎紋與虎首紋三種類型。虎紋則通常採用浮雕、線刻技法,流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虎形附件則可分爲臥虎、立虎、虎首、爬虎、虎噬動物、顧首虎、團虎等多種形態。自商代以至戰國,虎的形象多有變動,之後則逐漸穩定下來。

01

商代晚期:

順天敬神,祝祭有禮

1. 後母戊鼎

商王武丁時期 後母戊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後母戊鼎 1939 年在安陽殷墟遺址出土,整體造型渾厚莊重,重 832.84 千克,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代表了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鑄造水平。

鼎,代表着顯赫、尊貴與威儀,是古代一種煮食物的器具,同時也是宗廟祭祀禮器。其基礎紋飾爲雲雷紋,造型上有一對立耳,耳背刻有浮雕式魚紋,而雙耳外側則刻有雙虎噬人頭圖案。

商代青銅器經常出現一些神秘詭譎的紋飾,其中以“虎食人”紋最顯恐怖。目前關於“虎食人”紋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一是溝通天地:鼎作爲禮器,是溝通天地的器物,其上所刻紋飾也是這個目的。二是人牲制度:人牲,即以活人爲祭品。虎作爲靈獸,以虎食人代表了對神秘未知力量的供奉,這是奴隸社會巫風盛行和祭祀風俗下的產物。西周進入禮制社會後,“虎食人”紋也幾乎銷聲匿跡。三是王權象徵:目前所出現的鐫刻有“虎食人”紋的器物爲鼎、尊、鉞、卣,都是高級禮器,在其他器物上極少出現,因此代表了嚴格的等級制度,是王權貴族的象徵。

青銅鼎的外壁裝飾有許多動物紋樣:饕餮紋、牛頭紋、夔紋和蟬紋,中心部分則保持素淨光滑。饕餮這一神秘怪獸,是以虎、牛、羊等動物爲原型,經過藝術化的抽象處理而成,它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深深崇拜。

2.獸面紋銅建築飾件

商代 獸面紋銅建築飾件 河南博物院藏

《周禮·考工記》記載:“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早在殷商時期,就已形成了“茅茨土階”“四阿重屋”式的宮殿建築風格,對中國建築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駐足於獸面紋銅建築飾件之前,不難想象殷商建築的華貴精美。這件獸面紋青銅建築飾件於鄭州市小雙橋遺址出土,高 19 釐米,橫 18.8 釐米,縱 16.3 釐米,重 6 千克,是目前已知青銅質類器物使用於建築物上的最早實物。整體俯視呈“凹”型,正面近正方形,上下兩邊均向內折,左右兩側面近平行四邊形,中間有豎長方形方孔。

因爲出土地附近發現有大型夯土建築基址,所以推斷應是鑲嵌於建築物上的構件,故命名爲“獸面紋青銅建築構件”,它既是宮殿木樑前段的裝飾,也是加固木樑的構件,顯示出商王宮殿的奢華氣派。

從紋飾來看,這件青銅飾件採用單層平雕手法,將虎獸紋刻於器物正面,兩側長方形孔周圍紋飾近同,皆爲龍虎搏象圖。陰線勾勒主題框架的方式是商代早期青銅紋飾的主體表現形式,一般多采用較窄的紋飾帶,像獸面紋這種大面積裝飾很少見。裝飾整體佈局結構嚴謹、紋飾線條精緻細膩,既有莊重之感,又不失威嚴之氣。

3.伏鳥雙尾青銅虎

商代 伏鳥雙尾青銅虎 江西省博物館藏

伏鳥雙尾青銅虎是目前現存最大的先秦青銅虎,故又被稱爲“青銅虎王”。在造型上,形似虎尊卻又腹空無底,雙尾垂卷,四肢作半臥縱躍之勢,既憨態可掬,又不失威武勇猛。青銅器象徵着尊貴,虎代表着威嚴,但是在虎的背部卻停着一隻小鳥,揚起脖頸,悠然自得,二者形成了“虎不驚鳥,鳥不懼虎”的反差,爲其增添了許多想象空間。

虎身遍飾陰線刻捲雲紋、雲雷紋、變形鱗紋等,整體紋飾精細繁複,將虎的神性和人對虎的崇尚之情表現到極致,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其中雲雷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是雲紋和雷紋的合稱,基本特徵就是以連續的“回”字形線條構成,用來烘托主體紋飾,盛行於商代和西周,隨着青銅器的衰落而沒落。《論衡》有記:“雲雷在天,神於百物”。因此在古人的心目中,雲雷紋是地位和神靈的象徵,有綿延不絕和生生不息之意,表現了原始先民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 龍虎紋青銅尊

商後期 龍虎紋青銅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商代,一個名叫“淮夷”的古老族羣,生活在中國淮河流域,因與商王朝關係密切,因而青銅器製造也十分發達,他們懷着對族人的緬懷,將精心打造的青銅器作爲隨葬品塵封地下,但這些瑰寶並未如“淮夷”族人期盼的那樣,在地底護佑靈魂,而是歷經洪水氾濫、河道變遷,意外在河道現世,向我們彰顯了三千多年前古人青銅技藝的高超。

龍虎紋青銅尊,因其重要的文化和工藝價值,被定爲國家一級文物,其複雜的紋飾在出土的青銅文物中也堪稱精品,器身以龍虎紋爲主,雲雷紋爲底紋,腹部有三組虎食人紋,以浮雕虎首爲中心,左右雙身,虎口含一人,紋飾風格明顯受到了中原商文化的影響。

虎食人紋在商後期傳播十分廣泛,如後母戊鼎、婦好鉞、三星堆遺址中的龍虎紋尊等,均有此紋。

虎食人紋

浮雕虎首

5. 嵌綠松石銅虎

商 青銅虎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這是一立姿青銅虎牌飾,呈行進的狀態,虎尾下曳,尾尖翹卷,雙耳豎立,張口露齒,昂首怒目,作咆哮狀。一面微拱呈半浮躇狀,光素無紋,另一面全身鑄有勾雲紋凹槽,槽內由方形綠松石鑲嵌填充,在腿部的拱面有半環紐,可能是用來套穿繩線,以便於懸掛。

雲紋凹槽嵌綠松石

02

西周早期至春秋時期:

舊制崩潰,新風始成

1. 銅犧尊

西周 銅犧尊 中國考古博物館藏

它是古人口中的“天馬神駒”,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生雙角,曲頸短尾,身有雙翼。因蓋內底部和腹內各有刻有兩行銘文——“鄧仲作寶尊彝”,因此也被稱爲鄧仲犧尊。千年前,鄧仲犧尊隨着送嫁的隊伍從鄧國來到西周國都豐鎬,成爲遠嫁之女思念父母、思念家鄉之物。

銅犧尊周身紋飾華麗,可分爲三層:第一層爲細雷紋,第二層是以半浮雕方式鐫刻的饕餮紋、夔龍紋和兩腹的回顧式虎紋。第三層則是立體雕刻的卷尾龍、鳳鳥和卷尾虎,代表了龍騰虎躍,鳳鳴岐山的美好寓意。

項背上的卷尾虎(尾部與胸前的是卷尾龍)

兩腹半浮雕式虎紋

銅犧尊中的虎形象結合採用了立體虎飾和半浮雕式虎紋,項背上的虎正在攀爬,突出了虎的速度與力量,同時對虎的基本形態加以誇張,將自然界中的虎轉變爲青銅器虎形裝飾時,對虎的主要特徵與屬性予以加強,以凝練的手法展現虎的威猛有力。腹部的半浮雕式虎紋,將虎頭的形態特點進行抽象,同時兼顧器物的造型,達到了和諧統一的效果。

2. 逨盉

西周 逨盉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2003 年,寶雞眉縣楊家村的五位農民,意外地打開了一座塵封 2700 年的西周窖藏,27 件國寶破土而出,其中一件便是格外引人注目的酒器—逨盉。這件器物刻有銘文 372 字,取代了牆盤(284 字)成爲銘文字數第一的青銅盤,同時也是造型最爲精美的一件青銅盉。

作爲西周單氏家族第八代逨爲祭祀皇高祖單公而做的一件禮器,逨盉的紋飾寄寓了諸多美好祝願。器身呈扁圓形,由四個龍首支撐而起,兩面以龍紋裝飾,蓋首爲鳳鳥,鳳首高昂,蓋子與器身連接處,是一隻老虎,它歪着頭呈攀爬狀,悠閒自得卻不失威嚴。

逨盉將威風凜凜的老虎、剛強雄健的龍與柔美仁善的鳳巧妙融合,烘托出一種龍騰虎躍鳳呈祥的美好畫面。

雙面龍紋

蓋首的鳳鳥

歪頭攀爬的老虎

龍首支撐

3. 蓮鶴方壺

在西周早期到春秋時期,虎形附件在器物中頗爲常見,被譽爲“青銅時期的絕唱”的蓮鶴方壺就是典型代表。

春秋 蓮鶴方壺 河南博物院藏

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鄭國國君盛酒或盛水之器物,是主人地位、財富和權力的象徵。不僅紋飾細膩新穎,而且結構複雜,堪稱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的典範之作。

壺身呈方形,輕靈奇巧的器身,裝飾着淺浮雕式典雅華美的裝飾圖案,壺蓋上盛開的蓮花之中,有一隻振翅欲飛的白鶴,栩栩如生。在器物底部,有兩隻形態生動的卷尾虎匍匐而臥,張嘴吐舌,憨態可掬,似乎在奮力承托起蓮鶴方壺,頗有動態美感。

這一時期,同樣採用虎形附件的文物還有很多,它們大多以虎作爲底座支撐,以虎之威嚴莊重寄寓美好心願,同時也提升器物的美感。

如雲紋銅禁,其底座四角裝飾了 12 個首飾高冠,昂首吐舌,挺胸凹腰,揚尾承器的虎形足承託器身。

春秋 雲紋銅禁 河南博物院藏

蟠螭紋雙耳蓮蓋壺,作爲盛酒器,壺身平口外侈,帶回首虎形雙耳,頸部有對稱的兩對凸榫,體現了雙耳與壺身的組合工藝。

春秋 蟠螭紋雙耳蓮蓋壺 山西博物院藏

同爲盛酒器的還有一種叫匏壺,其壺蓋爲一隻圓雕的鷙鳥形象,作爲捉手,在鼓起的腹部,巧妙地設計了一隻虎形鋬,虎的口中銜着一環,通過鏈條與壺蓋的鳥尾相連,使得整個匏壺在視覺上和諧統一。

春秋 匏壺 山西博物院藏

此外,還有一種造型獨特的子仲姜盤。折沿典雅,淺腹輕盈,圈足則穩固地支撐着整個盤子。在圈足下有三隻栩栩如生的猛虎作爲支撐,它們立體而生動,身體側面與圈足邊緣緊密相連,彷彿正在奮力前行。

春秋早期 子仲姜盤 上海博物館藏

春秋時期,舊的禮制迅速崩潰,新的觀念逐步形成。作爲國之重器的青銅器也在開創一代新風,追求清新自由、輕鬆活潑的風格。各種生動靈巧的虎形附件,彷彿衝破了商周以來青銅世界的猙獰恐怖、神秘威嚴,把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引向了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嶄新時代。

4. 虎頭提樑匜

春秋 虎頭提樑匜 山西博物院藏

在青銅器中,有一種重要的禮器叫匜。匜最早出現在西周中期,盛行於東周,是常與盤配合使用的一種水器。這件虎頭提樑匜,出土於太原趙卿墓地,是春秋晚期人們行沃盥之禮的禮器。器身橢圓形、深腹,前有流,上有提樑,下有三足。流是咆哮的虎頭狀,瞪眼齜牙,獰厲威猛,連牙齒都清晰可見,清水就從它張開的大嘴中流出。

它的提樑通體是變形的臥虎造型,形態誇張,尾巴和後肢連着匜的口沿後部,腦袋和前肢連着口沿前部,身體被拉成了婀娜纖細的弧線,提握非常舒適方便。在虎頭匜的尾部還有一隻小虎,身體直立,後肢着地,尾巴翹起,前肢和腦袋頂着匜底,以保持穩定。

在趙卿墓出土的青銅器,流行用虎類的猛獸或鷙鳥類的猛禽做裝飾,反映了趙簡子在大變革、大動盪的春秋晚期,無論是在晉國的政治、外交或征戰中,地位非同一般,同時也彰顯出趙氏家族的尚武精神。

03

戰國時期:

自然崇拜,人神合一

1. 螭虎食人佩

戰國 螭虎食人佩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玉佩在古人的服飾和禮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件螭虎食人佩,玉原爲青色,雙面透雕。玉器中部雕刻着螭虎,雙耳大眼,身軀捲曲成環,頭部伏於人身上,好似正在吞噬人的腹部,玉佩兩側鏤空雕刻兩個帶有飛翼的神人,神人與被吞噬的人物面部特徵基本相同,表情都十分安詳平靜。

玉器上的虎食人紋樣非常少見,爲什麼要在隨身佩戴,代表美好品性的玉器上雕刻“虎食人”紋樣,爲什麼被吃之人毫無懼色?這或許來自古人對自然的崇拜以及強權思想的順從。猛虎代表了王的身份象徵,它們高高在上的神情彰顯的是王者精神,與面無表情的人首形成鮮明對比。自商代開始,裝飾有猙獰獸紋的器具都是在顯示強權思想,給民衆灌輸臣服王權就是順應天意的觀念。螭虎食人的紋飾除了這種恐嚇與教化之意,還可能象徵着逝者靈魂的昇華,代表了人們對成仙成神的一種願望,虎食人紋玉佩上的螭虎已經生出雙翼,下半身開始“龍化”,因此這隻虎已經有了神力,人們希望藉助螭虎食人,自然、安詳地變成天上的仙人。

2. 錯金銀銅虎噬鹿屏座

戰國 錯金銀銅虎吞噬鹿屏座 河北博物院藏

2300 多年前,古人在野外看到猛虎捕獵的場景,驚歎於大自然的弱肉強食與生死較量,將其記錄下來,做成了屏風底座。這件錯金銀銅虎吞噬鹿屏座是戰國中山國最鼎盛時期的國王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稀世珍寶。

器座的主體是一隻兇猛的老虎,它雙目炯炯有神,兩耳豎直,後肢用力蹬地,前軀下踞,整個身體呈現出優雅的弧形,口中正在吞食一隻柔弱的小鹿。老虎的它的右前爪因抓住小鹿而懸空,爲了保持屏座良好的平衡性,巧妙地藉助了鹿腿來支撐。在器座的正反面,虎鹿的皮毛斑紋都是用金銀精心鑲錯而成,俗稱錯金銀工藝。整個器物不僅展示了老虎和小鹿的動態和身軀結構,還通過精湛的工藝和巧妙的構思,增加了藝術效果。

作爲傢俱構件,多以寓意吉祥爲佳,這件屏座爲什麼要採用虎噬鹿這樣的造型呢?首先虎噬動物紋樣,是春秋戰國時期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代表了當時人們的一種審美意趣。另一方面這件屏座出土於河北平山縣一帶,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匯地,在日常的遊牧狩獵中,人們熟知弱肉強食的生存規律,代表了日常生活的縮影。此外,中山國曾歷經兩次亡國,復國後經過頑強徵戰獲得一席之地,虎噬鹿的造型,或許代表了中山國人逐鹿中原的雄心和頑強的民族情感。

3. 彩繪漆木虎座鳥架鼓

戰國 彩繪漆木虎座鳥架鼓 湖北省博物館藏

這座彩繪漆木虎座鳥架鼓,也被稱爲虎座鳳架懸鼓,是湖北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它既是古楚國典型的漆木器樂器,也是一些祭祀、宴會等場合的禮儀用品,以展示主人的尊貴地位和雄厚財力,因此一般出土於高等級貴族墓中,目前僅見於戰國時期的楚墓。

虎座鳥架鼓主要由兩隻背向踞坐的臥虎、兩隻引吭高歌的鳴鳳和一面大鼓組成。在它身上也首次發現了六蛇纏繞的底座及小老虎抱鼓的造型。臥虎使用整木雕刻,鳳的頭頸、身和腿分別製作,然後用榫卯相接而成。虎座大而底平,使鼓的重心非常穩定,鳳的細長雙足插於虎背上,加上虎座的高度將鼓框升高,更利於擊鼓。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展現了楚人高超的制樂技藝。

在器物底部,數條盤曲遒勁的龍蛇升騰在大地上,它是中原國家比較崇尚的圖騰。中間的虎是楚人的近鄰巴人的圖騰,上面鳥也叫做鳳,是楚人的圖騰,所以這座虎座鳥架鼓也成爲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體現。

4. 錯金銘文銅虎節

漢代 錯金銘文銅虎節 南越王博物館藏

這件錯金銘文銅虎節出土於南越王墓,以青銅鑄成扁平的老虎形狀,虎呈蹲踞之勢,虎口大張,虎尾彎曲成“8”字形,虎身錯有 60 片金箔作爲斑紋,虎節正面有錯金銘文“王命命車馹(rì)”五字(命字下面兩橫代表重讀標記),所以稱它爲錯金銘文虎節。

春秋戰國時期,除周王室以外,還有齊、秦、楚等數十個諸侯國,各國百姓只有憑藉特定的信物才能通行,於是“節”應運而生,代表外交或驛傳的信物、通行證節,按形狀可分爲:龍節、虎節、竹節等。

古人將虎視爲“山獸之君”,即獸王。又因其兇猛,故被視爲武勇果敢的象徵,常常用來稱譽軍中勇猛善戰的將士,或者將與軍旅有關的事物器用以虎爲名,例如將武將的營幕稱爲“虎帳”、“虎幄”,發兵或通行的信物稱爲“虎符”、“虎節”,遮護營壘的障礙物稱“虎落”等。

1975 年在西安南郊北沈家橋村出土的戰國時期秦國錯金杜虎符

《周禮》曾提到:“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戰國時期,楚國鑄造了“鄂君啓金節”,分爲舟節和車節兩種,分別用於水陸兩路運輸貨物。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件虎節,從文字、紋飾等方面看,與楚文化有淵源。它是迄今發現的唯一的錯金銘文虎節。

04

漢代:

星漢燦爛,未央遺珍

1. 錯金銅博山爐

西漢 錯金銅博山爐 河北博物院藏

自西漢中期開始,薰爐出現了代表時代風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爐。之所以稱爲博山,是因其仿照海上仙山“博山”而制。錯金銅博山爐石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山巒形香爐之一,它巧妙地模仿了博山層巒疊嶂、雲氣環繞的形姿,頂部高而尖,表面有粗細不同的金線交織,歷經千年,依舊光彩如初。作爲失蠟法鑄造工藝的傑作,它集藝術、工藝、歷史於一體,堪稱曠世奇珍。

錯金銅博山爐主要分爲三部分:爐座、爐盤和爐蓋。爐座的圈足部分裝飾着精美的錯金捲雲紋,爐盤上部和爐蓋部分則巧妙地塑造出起伏的山巒,峻峭挺拔。爐蓋上的山勢部分採用了鏤空設計,山巒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小猴在巒峰間蹲踞或在神獸身上嬉戲,獵人則肩扛弓弩巡獵或正追逐逃竄的野豬,二三小樹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狩獵畫面,彷彿將人們帶入了遠古的自然世界。

虎作爲自然中常見的走獸,人們怕它、敬它,又推崇它,古人將線條粗硬的老虎,鐫刻於日常所用的香爐,虎借煙雲而躍然,雲借虎勢而生動。博山爐這種朦朧浪漫的意境,既是古代工匠對極致美的追求,更彰顯了西漢人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2. 漢代“存錢罐”:貯貝器

貯貝器是一種滇國特有的青銅器,主要用來盛裝貨幣——貝殼,通常爲貴族所用。自西漢以來,這些貯貝器的蓋子便是能工巧匠的“舞臺”,他們從生活中獲取靈感,將各種現實場景精心鑄造其上——如莊嚴肅穆的祭祀、硝煙瀰漫的戰爭、以及緊張刺激的狩獵等——生動反映了古滇人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彰顯了滇王及貴族們的顯赫權力。

牛和虎是貯貝器常用的題材,表達了滇族的智慧和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在古滇國,牛是財富的象徵,因此貯貝器上多用牛爲裝飾:立牛,一牛,五牛,七牛乃至八牛。有牛的地方,虎亦隨之,經常作爲附件被鑲在貯貝器的兩側,以其威嚴兇猛震懾四方,護佑家財,同時又作爲把手,兼具實用與美觀的功能。

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

西漢 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西漢詛盟場面銅貯貝器在古滇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滇王及其貴族珍藏海貝和奇珍異寶的寶箱,更是他們展示權威與地位的象徵。

西漢詛盟場面銅貯貝器整個佈局以蓋上的幹欄式建築爲中心,形成梯級層次,所有的人物活動均圍繞着這個有倒人字坡形屋頂的幹欄式建築展開,生動形象地記錄了滇王殺祭詛禮場面。該貯貝器的外形呈優雅的筒形,腰部微微內收,兩側裝飾有對稱的虎形耳,底部則穩固地支撐着三隻獸爪足。

七牛虎耳青銅貯貝器

西漢 七牛虎耳貯貝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造型獨特的虎耳束腰筒形貯貝器,它的器蓋直徑與器身底徑大致相等,使得器蓋與器身能夠緊密扣合,無一絲縫隙。在器身最細的腰線兩側,也各焊鑄了一隻猛虎,作爲器耳。這兩隻猛虎均朝上,張開虎口,彷彿在嘶吼咆哮。其中一隻虎尾巴向下伸展,貼在靠下器壁上,另一隻虎的尾巴則向身體內捲縮,尾尖輕觸中部略下的器壁。虎耳的流線型設計與束腰筒形器身的簡約風格形成了互補,更顯和諧。

八牛貯貝器

西漢 八牛貯貝器 上海博物館藏

這件貯貝器採用了獨特的圓蓋設計,上塑有八頭姿態各異的牛,因此得名。整體造型爲束腰圓筒形,器蓋上精心鑄有一頭大牛和七頭小牛,生動展現了牛羣的和諧共生。腰部則設計了兩隻虎形耳,虎的形象威猛,眼神犀利,象徵着滇族的勇敢與力量。這件貯貝器不僅是滇族青銅器的代表作,更是展現滇文化獨特魅力的標誌性器物。

3. 錯金神獸紋銅當盧

西漢 錯金神獸紋銅當盧 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藏

當盧是古代馬飾中極具裝飾效果的組成部分,繫於馬頭顱正當中,因“盧”通“顱”而得名。當盧出現於商朝,定型於商晚期,流行於周代,發展於秦漢。錯金神獸紋銅當盧共4件,主體紋飾有白虎、鳳鳥、鳳形鸞鳥、交龍等,並輔以其他紋飾。

漢承秦制,天下一統,在精神文化領域也構建起一套延續千年的信仰體系,“四神”即爲其一。海昏侯墓中錯金神獸紋銅當盧,白虎虎首朝上對天咆哮,眼碩大冒金光,白虎的體型修長,呈現一種跳躍的姿態。

虎是“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中唯一未經藝術加工的現實動物。四獸融入了五行和方位,以不同顏色代表,西方白色爲金,虎爲西方之神由來已久,《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雲“以白琥禮西方”。在漢代人的思想觀念裡,白虎具有辟邪驅鬼、禳災去兇的能力。漢代銅鏡曾有銘文記載了人們對於白虎的理解:“尚方御竟(鏡)大毋傷,左龍右虎闢不詳(祥)”、“左龍右虎掌亖彭(方),朱爵(雀)玄武順陰陽”。在許多的漢代物品上都很容易發現白虎的存在,同時白虎在人們心中也有引領墓主人昇天成仙的功能。

當盧紋飾飽含激情、富於想象,散發出強烈的神話氣息,充滿浪漫主義精神,充分體現了楚漢審美藝術的雄闊與豪邁,寄託着大漢王朝天子同庶民渴望永生與昇仙的美好追求。

4. 朱雀踏虎銜環玉卮

漢 朱雀踏虎銜環玉卮 巢湖市博物館藏

《史記·高祖本紀》中曾記載:“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羣臣,置酒未央殿前,高祖奉玉卮,起爲太上皇壽”。卮是一種古代盛酒器,玉卮即玉製的酒杯。產生於戰國時期,但在目前已發現的漢墓中,玉卮數量稀少。朱雀踏虎銜環玉卮採用了透雕、浮雕、鏤雕、平雕等多種技法,是漢代玉雕技術的集大成者,也是目前我國所發現同類器物中,雕工最精美、工藝最精湛、尺寸最大的一件。

這件玉卮由一塊白玉琢制而成,其主體紋飾爲一隻朱雀、一隻老虎和三個獸面。圓雕虎首眼睛突起,嘶吼的嘴巴露出滿口獠牙,虎背部弓起細長似龍,絞索紋卷尾豎起,前足下一長卷翅對稱平衡。

5. 虎形鎏金銅鎮

西漢 虎形鎏金銅鎮 上海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功能優雅又略帶萌態的文物。在秦漢及更早時期,人們席地而坐,爲避免由於起身與落座時,折卷席角和牽掛衣飾而影響儀態,出現了壓住席子四角的席鎮,虎形鎏金銅鎮便是其中一種。老虎作卷臥狀,昂首張口,脖頸戴裝飾貝紋的項圈,身軀線刻斑駁,通體鎏金。

先秦時期,已有使用鎮的文獻記載,如《楚辭》中的“瑤席兮玉鎮”,東漢王逸注“以白玉鎮坐席也”等。春秋戰國時期的席鎮,更多是用青銅澆鑄的,以半球形爲主。

到了漢代,鎮大多數採用盤臥的動物形狀,仍舊保持半圓的輪廓,常見的動物形鎮有虎、豹、熊、鹿、龜等,在已知的席鎮中,虎鎮所佔比例最大。

05

宋代:

羣星璀璨,格物致知

北宋 登封窯白釉珍珠地刻劃虎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登封窯瓷瓶,是登封窯的代表器物之一,集中體現了登封窯橄欖瓶造型與珍珠地劃花兩大特點。2013 年它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單。

瓷瓶表面有圖案、花紋,主體爲兩隻老虎。其中一虎回首站立,虎目圓睜,呈行走狀。另一隻猛虎則處於行走狀態,齜牙翹尾。兩隻猛虎,體型矯捷兇猛,正搏鬥於草叢之中。虎紋周圍又襯以洞石和芭蕉紋,近底處有一圈雙重蓮瓣紋。其獨特之處在於,裝飾圖案之外空白處戳印着一個個小圓圈,猶如灑落的珍珠,被稱爲“珍珠地劃花”。

瓶身的主題紋飾採用的是劃花和刻花兩種工藝,十分簡潔。虎身採用大圓圈形式表現其斑紋的色調,是借鑑了唐代的金銀器風格。在化妝土和暗紅底色的相互襯托下,構造出略帶牙黃色的老虎色彩。

對於虎紋,不同時代有相同的信仰。宋代虎紋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陶瓷器、青銅器等物品的裝飾上,以生動有力的形象和兇猛異常的姿態著稱。古代工匠們用唐代金銀器的鏨金技術,將老虎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生命力創造性地裝飾在陶瓷瓶上,於威風勇猛中祈求平安祥和。

06

元代:

和合共生,兼容務實

元 釉裡紅四靈塔式蓋罐 江西省博物館藏

元朝隨葬明器,因燒製的環境要求極爲苛刻,難度甚於青花,因此傳世作品極少。頸部書“大元至元戊寅元月壬寅吉置”,揭示了製作的年代,是罕見的有紀年的青花釉裡紅傳世瓷器。釉裡紅四靈塔式蓋罐受到藏傳佛教佛的影響,蓋頂爲喇嘛塔形狀,塔內供一坐佛像,塔下貼塑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堆塑紋飾施紅釉。

在中國各民族文化的碰撞激烈下,新的文化理念應運而生。佛教作爲多民族之間最容易溝通的文化,成爲了無形的橋樑。元朝的統治者及其子孫在宗教上得到過極大的情感滿足,因此漢族的“四神”文化、宗教文化在元朝融會貫通,最終潛移默化地體現到了瓷器風格上。

07

明代:

大道至簡,構圖有致

明 寶相花紋題詩執壺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玉執壺這種型制的玉壺在明代首次出現。明代玉執壺一般有蓋,蓋有鈕,壺身前後有手柄和壺嘴。其造型多樣,有細高形、矮方壺、近圓形、竹節式、八方式等,最常見的是扁圓寬腹形壺。

寶相花紋題詩執壺以整塊玉琢成,壺柄爬伏一隻螭虎,造型簡約,突出主要線條,蓋鈕爲壽星造型,流部纏繞靈芝,壺身浮雕寶相花卉,皆寓意長壽,並刻詩四句:“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爲明代宮廷御用精品。

螭爲無角的龍,又叫螭虎,在神話傳說中爲水神,是一種神獸。史書記載:初,漢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紐。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高祖佩之,後代名曰傳國璽。漢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銘》中有“鷹揚之校,螭虎之士”。螭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權勢、王者風範,到了明代,螭虎不再神秘、威嚴,已經演變成更具生活化、民俗化的吉祥紋飾。

時間變遷,朝代更替,虎的形象在器物中幾經演變,卻從未消逝。人們懷着對自然的崇敬、對力量的渴望、對生活的希望,把美好融入日常,去追尋可以永恆的文明延續。

【更多帶有虎紋的文物】

1. 龍首銜環雙身玉帶鉤

戰國 南越王博物院藏

2. 狩獵紋卮

3. 玉劍格

漢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4. 螭虎出廓璧

東漢 河北博物院藏

5. 吳王夫差鑑

春秋晚期 上海博物館藏

6. 龍虎紋絞絲環

戰國 淄博市博物館藏

7.青銅提樑盉

戰國 浙江博物館藏(足外側立一小虎)

8.銀阿育王塔

戰國 浙江省博物館藏

9. 格里芬噬虎金牌飾

戰國 甘肅省博物館藏

10. 《二十八宿圖》衣箱

戰國 湖北省博物館藏,蓋面兩邊分別繪有象徵東方的蒼龍與象徵西方的白虎形象。

11. 鷹頂金冠飾

戰國 內蒙古博物館藏,冠帶左右兩邊靠近人耳部分,每條的兩端分別作成臥虎,盤角羊和臥馬的浮雕圖案。

12. 鏤空回首金虎

戰國秦 西安博物院藏

13. 金虎飾

14. 玉劍璏(zhi)

西漢 鉅野縣博物館藏

15. 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

西漢 南越王博物院藏

16. 八節鐵芯龍虎玉帶鉤

西漢 南越王博物院藏

17. 四神紋繪彩陶壺

西漢 河南博物院藏

18. 胡傅溫酒樽

西漢 山西博物院藏,腹部飾上下兩層浮雕動物紋,有虎、羊、駱駝、牛、猴和龍、鳳等神異動物十餘種。

19. 五牛青銅枕

西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側無紋飾 ,另一側以虎紋及雙旋紋爲底。

20. 虎紋踏步

西漢 陝西考古博物館藏

21. 鎏金螭虎紋銅帶鉤

西漢 徐州博物館藏

22. “猗㐌金”四獸紋金飾牌

西晉 內蒙古博物館藏

23. “昇平十三年”錯金泥筩

十六國 前涼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中部一圈神獸紋飾,分別爲龍、虎、豹等。神獸皆細腰長脊,昂首翹尾,作騰躍狀。

24. 石虎門砧

北朝 上海博物館藏

25. 四神十二生肖紋鏡

隋 遼寧省博物館藏

26. 虎紋玉飾

金 上海博物館藏

27. 廣窯仿哥釉塑貼螭虎紋方壺

明 故宮博物院藏

28. 綠釉捧十二生肖女陶俑

明 南京市博物館藏

圖片 | 杜廣磊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