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羊”文物之旅|新知

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作者 李嘉凡

文物攝影|杜廣磊

自古以來,“馬牛羊雞犬豕”在中國被譽爲六畜興旺之象徵,而羊,以其溫婉之姿,率先跨過了野性與馴化之間的鴻溝,成爲最早融入人類日常生活的親密夥伴之一。

“羊”在古代與“祥”相通,“祥”也可寫作“吉羊”,表示吉祥之意,羊是“祥瑞”的象徵,“三羊開泰”是文物中的常見題材。古人年初在門上懸羊頭,交往中送羊,以羊作聘禮,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舊時漢族民間有“送羊”的歲時風俗,流行於河北南部。每年農曆六月或七月間,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羊,原先是送活羊,後來改送面羊。傳說此俗與沉香劈山救母有關。沉香劈開華山救出生母后,要殺死虐待其母的舅舅楊二郎,楊二郎爲重修兄妹之好,每年給沉香送一對活羊(羊與楊諧音),從而留下了送羊之風俗。另外,民間以每月初六、初九爲羊日,青海藏民此日禁止抓羊。

本文即將引領您穿梭於歷史的畫廊,探尋那些承載着古人智慧與情感的羊形文物,每一件都是時間的低語,講述着人與羊之間不解的情緣。

01

新石器時代

早在4000餘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達茂草原就有了人類駐牧遊獵的足跡,達茂巖畫就是最真實的寫照。達茂巖畫出現了20餘種動物的身影。在這當中,以羊的數量爲最,有岩羊、北山羊、野羊等形象,這便是“達茂草原羊”的雛形。

達茂巖畫的羊形象與羊蹄印

同時羊紋開始出現,多出現在陶器上,初具“羊”的基本形態,造型粗樸、簡練,比較抽象性、符號化。比如甘肅洮河流域出土的陶器——羊角紋雙耳尊,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陶器上兩隻黑羊自然彎曲,瀟灑飄逸,整個陶器紅黑對比,具有非常強的視覺衝擊。

新石器時代 羊紋角雙耳尊

02

商朝

在商朝,先民們更願意賦予“羊”美好、吉祥的象徵。像由“羊”字衍生而來的“美”字,其原意指肥美碩大的羊。商朝步入青銅時代,同時羊被列爲“六畜之一”,在祭典中是僅次於牛的祭品。此時代的青銅器上多出現羊紋裝飾,用於大型或小型祭典中。最爲典型的是後母戊青銅方鼎、四羊方尊以及“皿而全”銅方罍。

商朝“後母戊”青銅方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王祖庚或祖甲爲祭祀母親(即商王武丁之妻)鑄造此鼎,鼎腹內壁刻有“後母戊”三個字,字體氣勢磅礴,形態豐滿,筆畫的起落之處多顯露出銳利的鋒芒,部分筆畫粗壯有力。有學者認爲,“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司”應爲“後”,代表她生前的地位。

鼎是古代的一種煮食物的器具,同時也是放在宗廟裡祭祀用的禮器。大鼎外壁被精心雕刻着饕餮紋、牛頭紋、夔紋和蟬紋,中心部分則保持素淨光滑,給人一種渾厚莊重的感覺。饕餮這一神秘怪獸,是以虎、牛、羊等動物爲原型,經過藝術化的抽象處理而成,它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深深崇拜。人們將饕餮紋巧妙地裝飾在青銅禮器上,使得這些禮器更顯神秘與威嚴。在大鼎四面的交匯處,巧妙地裝飾着扉棱。鼎耳的耳背上刻有魚紋,而雙耳外側則呈現出雙虎噬人頭的生動圖案。四隻鼎足的紋飾同樣獨具匠心,弦紋之上飾有獸面紋,彰顯出商代工藝的高超水平。

商朝 四羊方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器採用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將四羊與器身融爲一體,使原本可能顯得呆板的器物變得生動而富有活力。它將實用性與藝術造型巧妙地結合,展示了商代工匠在處理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之間的高超技藝,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和諧統一。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爲“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其設計獨特,肩部、腹部和足部巧妙地融爲一體,呈現出四隻卷角羊的形象,每隻羊各據一方,靜中有動,展現出匠人的卓越巧思。在方尊的四面正中,也就是兩隻羊相鄰之處,各有一雙龍首探出,從方尊的每邊右肩蜿蜒至器物的中心。此外,羊的前身還飾有長冠鳥紋,圈足部分則是夔龍紋。在方尊的邊角和各面中心線上,都設有凸起的扉棱,不僅掩蓋了合範的痕跡,還豐富了器物的視覺效果,增強了整體的氣勢。

“皿而全”銅方罍,罍(léi),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最早的青銅罍見於商代,春秋中期較爲流行。

商朝 “皿而全”銅方罍 湖南博物院藏

皿方罍整體造型以方爲主,方中有圓,剛柔相濟,器身飾獸面紋,領與足飾小鳥紋,肩飾夔龍紋。肩上飾卷角羊首銜環,腹下有獸首形鼻。多種裝飾技法的運用,使其精美別緻。這件器物的器蓋鑄有銘文“皿而全作父已尊彝”,器身鑄有銘文“皿作父已尊彝”,其中“皿”是器主族氏,“而全”是器主之名。由此可知,該器是皿而全爲祭祀父親“父已”而特意製作的禮器。商皿方罍器型碩大,雄渾莊重,雕刻精美,富麗堂皇,被譽爲“方罍之王”。

03

漢朝

受漢高祖及文景之治推行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和“黃老無爲”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特點以實用爲主,雖然在造型風格上沿襲了先秦樣式,但並沒有追求繁瑣的裝飾。因此,該時期文物特點多爲簡潔大方、質樸實用。比如西漢的羊尊銅燈沒有複雜的紋樣,卻能將羊性情溫和的特徵表現得惟妙惟肖。

西漢 羊尊銅燈 河北博物館

此文物通高18.6釐米,長23釐米。燈作臥羊形。羊昂首,雙角捲曲,身軀渾圓,短尾。羊背和身軀分鑄,頸後置活紐,可將羊背向上翻開,平放於羊頭上作爲燈盤。羊腹中空,用以儲油,當燈置而不用時,可將燈盤內燃餘的燈油傾倒入腹腔內。

文物中的“羊燈”比較常見,這是一種吉祥器物,亦稱“金羊燈”。《藝文類聚》中“金羊載耀,作明以續”,說的就是羊燈照明。北周庾信《庚子山·七夕賦》有“兔月先上,羊燈次安”的詩句。

由於羊的吉祥寓意,此時期羊的身影也常出現在生活用品以及陪葬品中。漢朝時期,有以“子母羊紋”裝飾的銅洗,反映了《春秋》中所云“羔飲其母,必跪,類知禮者”的典故。此外還有“大吉祥”銘文和羊紋裝飾的銅洗,羊祥相同,吉祥亦作“吉羊”。

漢朝 大吉羊魚鶴銅洗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吉羊魚鶴銅洗,洗作爲古代盛水器,主要用於盥洗等日常生活活動。器內底左側爲一鶴形圖案,右側爲一魚形圖案。這兩種動物紋在漢代文化中都有吉祥寓意,鶴代表長壽,魚則寓意富貴有餘。同時器內底中間刻有陽文隸書“大吉羊宜用”五字。“大吉羊”即爲“大吉祥”,是漢代常用的吉語,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吉祥、幸福生活的追求。

羱羊紋銀馬珂是一種陪葬品,出土於劉賀墓車馬坑,爲縫綴在馬鞍後鞦帶上的裝飾物,製作極其精湛。

漢朝 羱羊紋銀馬珂 海昏侯博物館藏

羱羊馬珂的外觀類似於一面盾牌,中央圖案爲一隻生動的獨角山羊。這隻山羊於奔跑中回首,前蹄躍起,耳朵直豎,頭頂彎刀般的大角,四肢充滿力量,尾巴高高揚起。畫面邊緣則刻有凸起的雲氣紋,增添了一絲神秘感。整個作品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充滿了藝術魅力。

羱羊在亞洲主要分佈於中國西北地區和中亞,生活在高海拔山勢峻峭的山地,古人對羱羊的威猛之力與敏捷之身充滿崇拜。此處羱羊騰躍雲間可能受到了西亞早期藝術中帶翼羱羊的影響,加之採用的模壓工藝與中國古代的範鑄工藝不同,屬於漢代東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見證。

04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割據混戰最長的時期,由於受到佛教的影響,此時期的動物形象普遍轉變爲表現主義,在此之前的秦漢時期,動物形象主要爲現實主義,原本羊紋的質樸風格與佛教的藝術相互融合,羊紋造型向修長以及超凡脫俗的形式化轉變,目的也是爲了給人們的精神帶來安慰。

晉 釉陶羊尊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晉代羊形陶尊,泥質紅陶胎,通體施醬色釉。羊尊內部中空,五官塑造得十分逼真:槐葉形目,八字形鼻孔,吻下有一縷山羊鬍,兩耳斜侈,一對羊角分別環於耳側,角上有齒棱,羊首微微昂起,像在沉思,也像即將發出聲音。羊的四腳蜷伏於身下,臀後有一寬扁短尾,整體形態十分乖順。在羊的背部,即尊的上方還有一條橋狀提樑,樑面有齒棱,用來栓系器物。此座羊尊保存完好,臥羊比例協調、神態栩栩如生,具有濃厚的晉代尚意隨性的生活氣息與風格。

羊形尊器物是晉朝時的典型器物,相同器物在其餘地區亦有出土,體現了人們對於羊的喜愛,除了陶尊之外,還有以羊爲形的燭臺,比如東晉時期的越窯青瓷羊形器。

東晉 越窯青瓷羊形器 浙江省博物館藏

羊作引頸跪伏狀,雙目外突,兩角後卷。西晉的羊形器體形飽滿,有雍容之態,東晉的羊形器頭部變小,頸部變粗,腰部卻變得很細,並常以褐色點彩作裝飾。古時“羊”與“祥” 同音,取羊之形,寓意“吉祥如意”。青瓷羊和青瓷獅子,是兩晉時期越窯青瓷兩款經典的動物造型。或模壓成型,或手工塑造,在追求外形逼真的同時,往往刻飾飛羽,反映出當時盛行的仙道思想。其中羊首上穿圓孔,而獅背上裝圓管,這種設計可能用於插香插燭,從而具有犧牲和避邪的功用寓意。

羊車,是古代宮中的小車,即“祥車”,就是“輦”,取吉祥之意。漢代還給這種車的駕馭者一個官銜叫“羊車小吏”。到南朝時“羊車”從宮廷進入民間。

05

唐朝

唐代文化博大富麗,兼收幷蓄。這一時期由於絲綢之路的開展,導致社會文化空前開放,各種文化不斷傳入中國。唐朝的經濟文化繁榮,這時期的陶瓷、染織、銅鏡、金銀器等工藝快速發展,羊的形象被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物件之中,發展非常迅速。

唐朝 青瓷褐綠羊型燭臺 湖南省博物館藏

青瓷褐綠彩羊形燭臺,此燭臺造型奇特,座的下半部如壺,有鏤空壺門;上半部爲一羊蹲伏於上,背立一燭插,飾褐綠斑彩。以羊造型既增加了美感,同時還有吉祥之意,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除了燭臺,唐代也有用羊形裝飾的瓷枕。珍珠地臥羊瓷枕物證了唐代密縣瓷窯的輝煌歷史,白瓷刻花、手法一絕。

唐朝 珍珠地臥羊瓷枕 新密市博物館藏

瓷枕枕面繪一隻臥羊,口銜一束草,生動逼真。周壁珍珠地上飾一方連續花草圖案,構圖和諧,圓渾有力。珍珠地排列緊密整齊,醬白相襯,色調淡雅,形象生動,反映了唐代瓷枕的製作特點,是一件富有生活情趣的佳作。

此時期有關羊的畫作,較爲有名的是唐代畫家刁光胤所繪的《寫生花卉冊-枯樹五羊盤陀》。

唐朝 《寫生花卉冊-枯樹五羊盤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作描繪了枯樹旁邊羊只覓食的悠閒姿態,或坐、或立、或覓食,遠處羣山在雲霧中時隱時現,兩隻羊擡頭四顧,與遠景遙相呼應,構圖精美。刁光胤擅畫龍、水、竹石、花鳥、貓兔,此幅畫中畫羊的用筆纖秀,畫枯樹則顯得較爲渾厚,展現了其精湛的繪畫技藝。

除了文物,動物紋樣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這個時期的織錦中,常常出現成雙成對且左右對稱的圖案,比如“對羊紋”,“對鹿紋”等。敦煌窟出土的“團窠聯珠對羊紋錦”,其羊紋形象同西亞的大角野山羊相似,並非中國風格。這可能與地理位置有關,新疆境內蜿蜒着“絲綢之路”,西亞人往來不絕,其地織錦有西亞風格不足爲奇。

唐朝 團窠聯珠對羊紋錦 中國絲綢博物館

06

宋朝

宋朝承繼了隋唐的盛世餘暉,但文物在藝術風格上追求極簡與雅緻,這體現在文物的造型、色彩和裝飾上。宋朝的瓷器、玉器、書畫等作品,往往以簡潔的線條、素淨的色彩和精緻的工藝著稱,展現出清新脫俗、淡泊明志的審美情趣,此時期有關羊的文物大多呈現出此特點。

較爲有名的是南宋畫家陳居中創作的《四羊圖》,這是一幅極爲生動的動物畫。兩隻小山羊打鬧嬉戲,一隻羊似欲走來制止,又一隻則立於土坡之上俯視下方。畫家將動物之間的互動描寫得十分真實,又富有人世的生活意趣。羊的形態描繪體現了畫家深厚的寫生功底,如小山羊跳躍、抵撞的姿態,老山羊前蹄收縮、雙耳上豎的細部動作,甚至翻轉的雙角,均表現得一絲不苟,體現了宋代院體繪畫精工細緻、刻畫入微的風格特徵。

南宋 四羊圖 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幅畫表現的四羊寓意爲三陽在下,一陽在上,即“三羊開泰”,諧音“三陽開泰”。“三陽開泰”本意是《周易》的“泰”卦,爲最吉利的一卦,是以三陽爻開始的,象爲,其意之所以吉利,是因其寓意天地交而萬類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蘇武牧羊圖》也是宋代有關羊的佳繪。

宋朝 蘇武牧羊圖 故宮博物院

圖繪漢代名臣蘇武的故事。繪蘇武頭戴布巾,手持漢節,雙眉緊鎖,似在思漢。一側有羊二隻,四周山石圍繞,空寂無人,表現出蘇武塞外生活的艱辛和堅定不屈的意志。畫面設色淡雅,構圖簡潔疏朗,人物勾線簡勁有力。

在紋樣方面,宋朝受到統治者的號召要“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和文人氣息的影響,紋樣圖案也透露出了清新典雅、和諧秀逸的風格,表達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盼望等非常質樸的心願。

羊紋磚是一種具有特定紋飾的磚瓦類文物,其特點在於表面裝飾有羊的圖案。羊紋磚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其紋飾的精美和寓意的深遠上。羊的形象通常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或奔跑跳躍,或低頭覓食,展現出羊的活潑與溫順,羊紋也承載着人們對吉祥、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

宋朝 羊紋磚 故宮博物院

07

元朝

元朝作爲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文物自然融入了濃厚的蒙古族文化元素。羊作爲蒙古族遊牧生活中的重要家畜,不僅提供了生活資料,還成爲了文化中的重要象徵。因此,元朝的羊文物往往具有鮮明的蒙古族民族特色,比如較爲有名的灰陶臥羊。

元朝 灰陶臥羊 咸陽博物院藏

灰陶臥羊長17釐米,高11釐米,寬7.5釐米。主要用於陪葬品。羊呈臥姿,四肢盤曲,雙目圓睜,長角捲曲,通體素面無紋飾。灰陶臥羊作爲元代蒙古貴族的陪葬品,不僅展現了蒙古人的民族特色,還體現了羊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時元代瓷器的種類樣式也較爲豐富,影青羊形香插作爲元代瓷器中的精品,展現了當時瓷器製作的高超技藝和獨特風格。

元朝 影青羊形香插 常州博物館藏

釉色白中泛青,腹下無釉,露胎呈白灰色。羊的四肢捲曲,蹲臥式,頭部稍旋轉,表情豐富,嘴銜草葉,腹內鏤空,背上部有一圓孔,孔旁豎一空心小圓柱,可插香,堆貼有如意雲頭紋,寓 “吉羊(祥)如意”。

有關羊的繪畫作品中,著名的《二羊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畫。

元朝 二羊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頫以精湛的筆墨技巧描繪了山羊和綿羊各一頭。右面山羊張口睜目,尾巴上翹,身子向右而頭部朝左,背部線條自然彎曲,羊毛輕軟直長,描繪工細。左面綿羊昂首而立,身軀朝左,頭部右側毛卷而短。畫面中,山羊低頭吃草,綿羊昂首瞻望,形成了一動一靜的有趣對比。周圍不着背景,構圖空疏,這種佈局與唐代韓滉的《五牛圖》頗爲類似,趙孟頫可能是吸取了唐畫的藝術手法。

乾隆皇帝爲此畫賦詩一首《題趙孟頫二羊圖》

子昂常畫馬,仲信卻求羊。

三百羣辭富,一雙性具良。

通靈無不妙,拔萃有誰方。

跪乳畜中獨,伊人寓意長。

08

明朝

中國人講“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明代,羊的形象多用於瓷器上,形態較爲細膩和傳神,更加註重羊特徵細節的刻畫。主要內容從簡單的祈求平安到希望富貴吉祥。紋樣色彩對比強烈、奢華,造型優美繁瑣。

青花瓷在明朝非常盛行,以“羊”爲主題畫面的青花瓷繪藝術層出不窮。它們在碗、盤、筆筒等諸多青花瓷上畫各種形態的羊,並且周圍配上富貴吉祥的花卉撒播其間。不僅使人們感到敦睦祥和、悠然自得的和諧氣韻,還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朝氣。

明朝 青花三羊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此碗是一件明代嘉靖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宮廷用瓷器。碗呈仰鍾式,內外均爲青花裝飾。碗心繪麒麟,輔以鬆、石、花草。碗內近口沿處繪錦紋。外壁繪神態各異的三羊,一羊正面佇立,一羊側面作行走狀,一羊回首觀望。三羊間襯以鬆、竹、梅及楊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雙圈。其所施白釉瑩潤泛青,青花髮色濃重豔麗,所用青料當系嘉靖朝盛行的“回青”。所繪三羊圖案爲吉祥圖案,寓意“三羊開泰”。它也是羊紋中最常見的主題”,如明代三羊開泰飾板。

明朝 三羊開泰飾板 蘇州博物館

三羊開泰飾板,和田玉,色澤灰白斑駁,局部略帶黑褐色沁。飾板呈長方形,正面以三羊開泰爲主題紋飾,上部旭日當空,周圍祥雲繚繞,下部兩隻羊回首相望,生動傳神,雕琢細膩工緻。採用多層透雕、線刻等多種雕刻手法,使飾板更具立體感。

明朝 《三羊開泰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明朝畫家朱瞻基,圖繪一隻高大矯健,皮毛灰白,豎起高高羊角的壯年羊,二隻黑白相間小羊,在空曠之地覓食,身後繪湖石、竹子相伴。三羊開泰寓意吉祥如意,祝願一年好光景,爲傳統節日祝福畫。

09

清朝

明清的制瓷工藝已達到了鼎盛時期,在繼承了唐宋的制瓷工藝基礎上,不斷進行新的探索發展,各種色彩完美搭配,瓷器上的羊也精妙絕倫,同時受到西洋文化的薰陶與影響,這時期的瓷器已開始運用琺琅彩,比如清朝的掐絲琺琅雙羊尊。

清朝 掐絲琺琅雙羊尊 故宮博物院藏

此尊造型爲雙羊聯體,一身之上設方向相背的兩羊首,背馱一方形尊,雙羊的前腿構成器物的四足,耳和角爲銅鍍金質。羊身飾條帶形錦紋,肩飾火焰紋,方形尊上飾獸面紋。該器掐絲均勻工緻,鍍金厚實光亮,造型與裝飾花紋新穎別緻,獨具特色,在掐絲琺琅器中較罕見。

清乾隆年間蘇州絲織匠人仿宋人繪畫《九陽消寒圖》而作,以緙絲加刺繡製成。

清朝 緙秀九陽啓泰軸 故宮博物院藏

天空爲寶藍色,上有五彩瑞雲。山坡草地之上,蒼松綠樹之間,3名男童與9只小羊正在嬉戲。9只小羊寓意“九陽消寒”,而3名童子屬陽,取“三陽開泰”之意。圖中運用了多種緙絲技法和刺繡針法,色彩豐富豔麗,主題突出,物象分明。

清 碧玉浮雕三羊開泰圖插屏 遼寧省博物館藏

碧玉浮雕三羊開泰圖插屏,碧玉材質。正面淺浮雕三隻羊在山間小路漫步,山峰層巒疊嶂,山間有幾棵挺拔的松樹,松樹旁邊還有幾個亭閣,頗有意境。

在這段穿越千年的“羊”文物之旅的尾聲,我們不僅見證了羊作爲人類最早馴化的夥伴之一,如何以其溫婉之姿,跨越了野性與文明的分界,更深刻體會到了羊在中國文化中那跨越時空的深厚底蘊與不朽魅力。

圖片 | 杜廣磊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