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新發展格局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着眼“十四五”及長遠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新發展格局強調面向超大規模內需市場,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其核心是構建完備的自主發展、高質量發展和普惠性均衡發展體系。
高等教育順應新發展格局,須基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優化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的依據,是對照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分析現有學科專業結構的優勢以及存在的突出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國學科專業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建成了相對完備的學科體系,有力支持了多數知識領域的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併爲各級各類人才的自主培養提供了基本保障;初步形成了國家重點學科的基本框架與佈局,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但是,我們也應當充分認識到當前我國學科專業體系存在的諸多侷限:一是面向內需市場不夠,學科專業體系不能充分支持自主發展;二是滯後於知識生產的最新進展,對創新發展的支持不足;三是僵化的學科專業設置遏制了基層學術創新,抑制了學科專業自生自發秩序的形成。
順應新發展格局,我們需要對高校學科專業體系建設的思路、目標、模式和機制等進行整體性、系統性變革。
第一,轉變學科專業體系建設思路,建立主動求變的學科專業體系。
新發展格局的“新”意味着在“十四五”甚至更長的時期裡,我國在基礎科學研究、核心技術等方面有更多領域必須加快實現突破,意味着科技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同時,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經濟帶來的生產、物流、消費等環節的快速變化,高校學科專業體系建設思路必須主動求變。一方面,高校學科專業體系建設的思路要變,要主動適應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科學技術創新需要,要從過去被動適應的建設形態,轉變到主動引領,主動探索的形態;另一方面,學科專業體系建設和調整的模式要變,要縮短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和調整的週期,優化學科專業佈局結構,進一步強化基礎學科,依託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平臺、隊伍,不斷推出高水平原創性成果,切實支持高質量發展。
第二,提升學科專業體系建設格局,增強建設調整的協同性。
在新發展格局構建中,建立高效、集約、系統的科技創新體制和資源配置體系至關重要。順乎此要求,一方面,應當將高校學科專業體系建設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大系統,使學科專業體系建設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及系統高效的國家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應當着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長遠需要,超前佈局多學科交叉匯聚的學科建設新方向,促進學科交叉和學科融合。
第三,豐富學科專業體系建設目標和內涵,優化學科專業體系結構。
一方面,面向內需市場,尤其是新型工業化、農村現代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需要,遵循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和人才成長規律,嘗試打破學科專業目錄,統籌謀劃三類目錄,不斷重建學科邊界,持續優化學科專業體系;另一方面,適應知識市場和人才市場需求,針對學科專業設置的滯後性和離散化問題,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切實支持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研發和人才培養。
第四,打造服務國家需求和推動自主探索雙引擎,調整學科專業設置體系。
一是應當建立分層分類,多元化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促進知識生產與人才培養的分工。“雙一流”建設高校面向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致力於原創;應用型高校,包括行業特色高校要面向區域經濟,致力於產學研協同發展,培養行業尖端人才,解決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
二是下放學科專業設置和調整權限,推動構建與區域自主創新相結合,推動基層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的自主探索的學科專業體系。國家要進一步優化區域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發揮學科專業體系調整對區域資源要素配置的激發作用。當前,我國學科劃分與設置權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這在客觀上不利於學科交叉和融合,更不利於地方高校服務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應該打破當前以一級學科爲單位進行院系設置的慣例,探索以學科羣爲單位重建或改組學院組織。
通過打造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推動自主探索雙引擎,優化政府、高等學校和基層學科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的三種學科專業建設模式:一是基層發動――院校組織――政府支持――社會選擇;二是院校發動――基層響應――政府支持――社會選擇;三是政府發動――院校組織――基層相應――社會選擇。
第五,着眼構建國內大循環,以學科專業建設機制調整爲契機推動構建“產學研聯合體”。
構建國內大循環要求加快構建高質量供給爲龍頭的高質量供需體系。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這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應當主動對接產業結構的變革趨勢,以市場契約爲紐帶,探索學科專業體系建設的新機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勇挑大任,不斷爲探索原理技術而探索基礎理論,爲推出新產品而開發新技術,促進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的緊密結合。
作者:賈永堂、張洋磊(分別系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副教授)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0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