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屆齊聚,同夢共圓---三亞學院21.20屆畢業典禮成功舉辦
吉言總相伴,別離起笙簫。5月31日,三亞學院成功舉辦21.20屆畢業典禮。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三亞學院名譽校長李書福,三亞學院校長陸丹,執行校長劉開南等全體在校領導、全體教師與2021屆全體畢業生,2020屆部分返校畢業生同框合影,在鳳凰花開的美麗校園,見證他們即將走向社會的珍貴時刻。
畢業典禮現場
典禮中,三亞學院Rock Mango樂隊爲全體師生帶來歌曲,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芒果作爲三亞學院的吉祥果、友誼果,情繫着學生與母校的情感紐帶。每年,三亞學院都會爲校友寄出學校後山的芒果。連續五年,累積寄出了50噸芒果,隨芒果一同寄出的,還有來自母校的“一封家書”。
Rock Mango樂隊爲全體師生帶來歌曲
現場,李書福董事長爲芒果樂隊授旗,還爲三亞學院送出了專屬寄語:每當芒果成熟時,歡迎同學們回學校看看!據介紹,基於三亞學院“芒果樂隊”及學校未來音樂人才培養計劃,以及湖南廣電芒果音樂事業部發展規劃,“芒果樂隊”將成爲三亞學院和湖南廣電芒果音樂事業部合作的孵化器,未來將在人才培養、師資培訓、演出項目到音樂作品版權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三亞學院名譽校長李書福爲畢業生送上美好祝福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三亞學院名譽校長李書福爲畢業生送上美好祝福。他說,“此時此刻,同學們雖心情複雜、依依不捨,但我相信同學們在美麗的校園裡,已留下彌足珍惜的美好回憶;我相信同學們已做好心理準備,即將登上人生新的高度;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心懷理想,迎着朝陽,不斷開創新局面,翱翔於更加廣闊的海洋。”
李書福以全球知名企業家的視角與同學們分享他的思考:身處當今時代,競爭無處不在,挑戰無處不在。同學們要面對困難,冷靜面對,獨立思考;基於現實,面對現實,有的放矢,發奮努力;不怕失敗,善於探索,善於總結;認準方向,堅定信念,勇敢前行,勇往直前!胸懷大志之人,定能嚴格自我要求,相信同學們未來充滿陽光,前程廣闊,前途無量!”。
陸丹校長分享自身求學經歷和立志之路,並寄語2021屆全體畢業生:“要有限度的認知自我和以感恩方式看待社會,是走向社會、立足社會、存活社會不可動搖的職業態度;要堅持學習,不斷給自己內心火炬加油。”
三亞學院校長陸丹祝福2021屆全體畢業生們有了不起的前程
陸丹祝福2021屆全體畢業生們有了不起的前程,“不要過於注重昨日的成績多少,過多看重理想是否遠大,心存善念,心有自信,心有期盼很重要”,要離開舒適區,離開自己給自己自心的禁忌,離開各種得失榮辱的外在“禁錮”,離開別人一窩蜂認同的或“啃老”有理,或“小確信”幸福,或“內卷”無助,或“躺平”無奈。“勇敢的並愉快的走上社會,義無反顧的去爲點亮別人而先燃火自己,讓個人小確信變成社會大確信,讓一代一類人的內卷變爲另一種綻放,讓自己經努力而後平而社會更平”。
三亞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三亞學院醫學學部主任溫春陽作爲教師代表發言,祝賀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滿載學識,走向社會。作爲青年學子,要肩負起人生責任,不畏困難,用於奮鬥;要肩負起社會責任,做改革創新先鋒,引領社會風尚;要肩負起國家責任,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新時代的大潮中,勇立潮頭、建功立業!
教師代表溫春陽期盼廣大畢業生在新時代中勇立潮頭、建功立業
拳拳赤子心,依依離別情。來自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畢業生崔潤楊代表2021屆全體畢業生髮言,回眸在三亞學院四年時光匆匆,感慨青春的灑脫與豪邁,堅定理想與信念,堅持創新,不斷奮進,以夢爲馬,乘風破浪。“今天起,手握校友卡的我們將各自開啓新的人生旅程。願母校精神與我們一路相隨。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持之以恆,你我無愧於這個時代!”
畢業生崔潤寄語廣大畢業生綻放於新時代
絲絲芒果味,濃濃母校情。人文與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2015屆畢業生代表賈雲飛自畢業後,每年都能感受到來自母校的關愛。今天他作爲往屆畢業學生代表重回母校,與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的心得。他勉勵大家,步入職場要努力培養自身的團隊精神、學習精神、創新精神、拼搏精神、實事求是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精神,對待工作不以懈怠的方式迴應,要牢記三亞學院的使命,發揚三亞學子的優良品質。
2015屆校友賈雲飛勉勵畢業生牢記三亞學院使命,發揚陽光學子的優良品質
畢業典禮結束後,執行校長劉開南在接受海南日報採訪時表示,自貿港的發展關鍵在於人才,在於創新,三亞學院根植於此,不斷開展科研探索和自貿港建設研究,對標自貿港未來人才發展,着力推動專業學科交叉融合,爲自貿港建設培養和儲備更多高水平人才。
落筆峰下,白鷺呦呦,校園中滿載着莘莘學子的青春夢想。絲路商學院的徐雅倩同學感慨於李書福董事長和陸丹校長的諄諄教誨,表示作爲三亞學院學子,很驕傲、很榮幸能與學校一同進步,一同成長。來自旅遊與酒店管理學院2020屆畢業生陳文靜專程從江蘇蘇州趕來參加典禮,她說,“轉眼五年,我帶着彌補遺憾的心情參與了建校以來唯一一次雙屆畢業典禮,再遠,也值得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