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導致記憶下降?新研究證明音樂記憶與年齡無關

·這項研究證明,在音樂記憶領域中,老年人的表現和年輕人一樣好。研究者們進一步指出,有很多研究已經發現,音樂訓練還能夠作爲一種認知“腳手架”(cognitive scaffold),通過在音樂傾聽中保持認知技能,進而提高在其它領域中的認知能力。這爲老年人音樂康復和音樂訓練提供了科學依據。

人們一般認爲,在老齡化過程中,隨着年歲的增長,記憶力等認知能力往往會逐漸下降,甚至影響到生活和工作。然而科學家們發現,在記憶和認知某些特定內容時,人們並不是“越老越糊塗”。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在音樂記憶方面的表現可能並不遜色於年輕人,對音樂的熟悉程度似乎能夠提供認知支持,幫助老年人更好地記住和識別音樂。

這項題爲《年齡與熟悉感對音樂記憶的影響》(“Age and Familiarity Effects on Musical Memory”)的研究於2024年7月24日發表在期刊《PLOS ONE》上,作者是來自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英國的林肯大學(University of Lincoln)等機構的Sarah A. Sauvé、 Praveena Satkunarajah、Stephen Cooke等五名科學家。研究者們對139名年齡從20歲到80歲的參與者進行了實驗,讓他們辨別聽過的樂曲,記錄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並進行分析。

幫助人們記憶的不只有死記硬背的能力,之前的知識、經驗也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內容並加以記憶。以往研究表明,當需要通用的認知機制來執行手頭的音樂任務時,年齡效應占主導地位;而當需要音樂特定知識來執行任務時,經驗效應占主導地位。老年人通過音樂訓練來記住音樂的效率似乎取決於音樂本身(即複雜性、音調)和任務類型(即短期或長期),老年人在短期記憶複雜、陌生的音樂和長期記憶簡單、熟悉的音樂方面,一般比年輕成年人表現差。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熟悉感”(familarity)來描述人們的音樂經驗,並進一步操作化爲兩個可以測量的維度:音調(圖式記憶)和新穎性(真實記憶)。在圖示記憶(schimatic memory)中,人們對一首歌的熟悉可能建立在對調性、旋律走向的熟悉上;而在真實記憶(veridical memory)中,人們就是靠着記憶力牢牢記住了歌曲,即便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類似的旋律。

根據這兩個維度,研究人員選擇了三首樂曲,包括一首廣爲人知的莫扎特的《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以及兩首爲研究特別委託創作的作品,一首是有調性的《海盜華爾茲》(《Pirate Waltz》),另一首是無調性的《意外缺席》(《Unexpectedly Absent》)。《小夜曲》被當作控制組樂曲,用來保證參與者能明白實驗的過程。

研究團隊隨後招募志願者參加實驗,觀察他們對這三首樂曲的記憶表現。實驗分爲兩個環境進行:現場音樂會和實驗室。在音樂會現場,研究小組設立在音樂廳內,參與者在音樂會前後或中場休息時完成問卷調查和認知測試。而在實驗室環境中,參與者在安靜的實驗室空間內完成相同的任務。參與者年齡分佈從20歲延伸至80歲,現場音樂會共108名參與者,實際參與者平均年齡爲46.8歲;實驗室參與者共31名,實際參與者平均年齡爲50.7歲。

在實驗開始前,參與者會先聽三遍相關主題,第一次由樂團演奏,後兩次是單人演奏,幫助他們熟悉音樂。隨後是正式測試,參與者們將聽到一段混雜的演奏,其中包括三支歌曲的旋律和一些用於干擾的旋律。每位參與者都配備了一個點擊器,用於在聽到音樂主題時進行響應。參與者需要在聽到音樂中的特定主題時,點擊一個按鈕或按下空格鍵。點擊器通過無線信號將響應時間發送到接收器。根據心理學中的信息檢測理論,這些響應時間數據可以用於計算參與者對旋律的敏感性。

研究還設計了認知測試和問卷調查,以獲取參與者的人口統計信息和聽力自我評估。根據與工作記憶和一般認知功能的相關性,以及現場音樂會的簡潔性,實驗選擇了兩項認知測試,分別是韋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三版中的字母數字排序子測試和軌跡製作測試。問卷調查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每週活動時間、每週社交時間、每週聽音樂時間、音樂培訓時間、適應性聽力篩查量表等,例如:你有沒有因爲感覺自己的聽力不好而感到困擾?當你在廚房的時候,你能聽到鍋裡開水的聲音嗎?

通過這些數據,研究人員試圖找到年齡、音樂熟悉度和環境設置之間的關聯。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對音樂記憶的影響並不顯著,音樂曲目的熟悉程度和音樂曲目本身的難度影響着參與者音樂識別表現。當有對照組《小夜曲》存在時,總體表現最好的是音調熟悉的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剔除對照組《小夜曲》,在不熟悉的曲目——音調作品(《Pirate Waltz》)和無調性作品(《Unexpectedly Absent》,參與者音樂識別表現存在顯著差異,音樂調性賦予識別優勢。

另外,參與者是否受過音樂訓練小幅提升了識別表現。受過正式音樂訓練的參與者會更少地把無關旋律聽成主題旋律,而受過非正式音樂的參與者則能更準確地識別旋律。

這項研究證明,在音樂記憶領域中,老年人的表現和年輕人一樣好。研究者們進一步指出,有很多研究已經發現,音樂訓練還能夠作爲一種認知“腳手架”(cognitive scaffold),通過在音樂傾聽中保持認知技能,進而提高在其它領域中的認知能力。這爲老年人音樂康復和音樂訓練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