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供應全球化 釀通膨風暴
全球糧價指數走勢
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化降低糧食價格並增加消費者的選擇,但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和全球供應鏈中斷等因素,凸顯供應鏈引發連鎖效應的複雜性而令糧價加劇震盪。
美國乃至其他地區今年因糧價大漲,漲幅並超過消費者物價,刺激通膨率創數十年新高。儘管食物通膨近期有降溫,但聯合國糧食價格指數顯示,目前全球糧價仍較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前高出25%。
食品業高層與專家指疫情令生產與運輸中斷,俄烏戰爭令能源與穀物等價格大漲是推高糧價主因。即使這些問題消退,部份供應商仍會嘗試讓供應來源更接近其市場。專家預期未來糧價震盪將變得更加頻繁。
專家指出,食品與飲料跟許多製造業產品一樣,生產原料來自世界各地,像美國披薩的火腿來自西班牙和墨西哥,蘇格蘭威士忌有時候以烏克蘭大麥釀造。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資料,全球約四分之一食品出口是含有他國食材。
華頓商學院教授沃切特(Susan Wachter)表示,許多人不會想到食物供應鏈是全球化最重要的一環。當食物鏈愈錯綜複雜,愈會令糧食供應面對供應鏈衝擊時更脆弱。荷蘭合作銀行認爲若能源短缺、關鍵穀物供應出問題和肥料價格走高,明年糧價將繼續大幅震盪。
美國農業部估計明年美國糧價將上漲3%到4%,高於歷來平均漲幅。按總值計算,美國2020年約18.3%食物和飲料來自進口,比率高於2008年的13.2%。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指全球食用小麥來自進口的比率,從1995年的17%上升至2019年的25%。
多元供應有時能對抗糧價波動,例如一國農作物歉收,別國可適時增加供應,但各國愈來愈依賴進口和食物鏈變複雜,當疫情和戰爭等重大因素衝擊,各國與食品商反而更缺乏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