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無實戰數據 國產疫苗只能作二軍(鄭慧正)
爭議不斷的高端疫苗10日宣佈二期臨牀實驗解盲成功,民衆都在家收看記者會。(本報資料照)
新冠疫情從去年年初開始,猶如一場棒球賽,臺灣前8局在世界防疫排行榜上始終列前茅,但在最後一局,當世界即將解封之際,高飛球漏接,病毒安全上壘,從境外決戰進入了社區巷戰,我們在世界排名瞬間跌出了10名之外。
從5月15日3級警戒至今,7日平均發病指數顯示5月28日是疫情高峰,目前疫情是僵持不下,稍有鬆懈隨時可能反彈。以國際經驗,所有的防守手段(篩查、集中隔離、3級警戒)只能苦撐,而唯一根本解決的方案就是廣泛施打疫苗,達到羣體免疫,纔有可能解除危機,恢復正常生活。
回頭審視政府的疫苗政策,指揮中心指出總共準備了1981萬支進口疫苗(AZ 1000萬 + COVAX 476萬 + Moderna 505萬)。以全國2300萬人達到65~70%的羣體免疫,應該需要準備3000~3200萬支疫苗。也就是說,在採購規畫中,政府早就把國產1000萬支疫苗計算進去了。而高端第二期人體實驗是去年12月29日才通過進行,政府就已經迫不及待把雞蛋放到籃子裡了。所以有500萬民衆是一開始就無緣使用國際認證疫苗,早被政府規畫要使用國產疫苗?還是政府把臺灣人口數算錯了?!「同島一命」 這時候聽起來就格外諷刺了!政府應該把當時會議出席的人員及紀錄公開,讓人民得以瞭解決策過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8月底會有1000萬劑疫苗,其中國產疫苗有100萬支(前提是:國產疫苗要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吧!)。誰會是這首批要打國產疫苗的50萬人?剩下的450萬人又會是誰呢?志願還是抽籤?如果被分配到國產疫苗拒打,是否就沒有權利打下一批進口疫苗?這些情形都會造成更多的混亂,疫苗施打率遲遲上不去,國內就無法儘速達到羣體免疫。
根據前疾管局蘇益仁局長的回憶,當時規畫國產疫苗是作爲戰備之用(第一線醫療人員使用),僅生產100萬支,這是非常合理的備案計劃,也就是我們至少需要採購2900~3100萬支疫苗。那爲何去年10月食藥署的「緊急使用授權」(EUA)政策大轉彎,通過臨牀2期即核發EUA,且要直接給全體國民施打。這是因爲去年10月已經確定買不到疫苗,被迫讓國產疫苗緊急代打上陣?還是篤定國產疫苗可以順利解盲,只需要準備2000萬支進口疫苗?政府應該向人民說清楚,請陳時中部長解釋,如果國產疫苗無法通過審覈,那1000萬支疫苗的備案是什麼?
當所有發達國家都是超買疫苗的情況下,我們是沒有錢買、捨不得買,還是買不到?政府到底超前部署了什麼?除了口罩及酒精充足供應以外,居家快篩、核酸檢測、集中隔離所、負壓病房、德瑞西韋、疫苗,沒有一樣事先準備好。弄到現在我們真的只能四處祈求疫苗,我們還能說 Taiwan can help 嗎 ?
華頓商學院心理學教授Adam Grant說:「人愈聰明,愈善於找理由說服自己是對的。」 用舊的思維抗疫,不願意重新思考,只有讓自己越走向死衚衕。因爲不想輸,所以賭更大(下單1000萬劑國產疫苗),這就是目前政府的思維,不肯修改政策,只想要賭一把(take risk),也不願控管風險(manage risk),採取滾動式策略調整。當臺灣疫情失控時,指揮中心就應該主動與民間合作,積極尋找國際疫苗,不應該繼續壓寶國產疫苗,強迫500萬人施打。如果最後它的保護力不如理想,這羣國產疫苗注射的人很可能會造成解封以後的二次爆發,那將是一場大災難。我們頂多能規畫5~10%的人民接受國產疫苗(150~300萬劑),前提是基於自願,也許還算是可接受的風險。國產疫苗在沒有實戰數據之前,僅能充當二軍的替代方案。
學理上,蛋白質疫苗安全性問題不大,但是沒有實戰測試的保護力,是誰都說不準的。疫苗保護作用有三項:防感染、防重症、防傳播。這三個具體數據可不是從抗體的高低可以推導出來的。光有美國技術,而沒有在阿富汗、伊拉克實戰的防彈衣,可能只是單一個人的風險;但是預備直接放大到500萬人使用(佔1/3羣體)的國產疫苗,對於整體防疫是有極大的系統性風險。基本上,這是臺版「國王的新衣」。
在施打率執行中,必須要考慮每個人決策的多重因子,包括:一、風險:AZ的血栓風險是1.2/百萬、Moderna的心肌炎風險 0.5/百萬);二、保護力:三、出國需求。人有自私的基因,個人很少會考慮透過打疫苗來護持國家疫苗產業發展吧!疫苗效力(Efficacy)70%的AZ其實並不比90%的BNT差,這是與三期實驗當時的疫情環境有關。但千萬不要懷疑人們會挑疫苗廠牌,從臺北市醫院尚有AZ疫苗未施打,就可以略見端倪,如果不是市長柯文哲強迫恐怕還消化不了呢。更何況,國產疫苗缺少具體嚴重副作用及保護力的數據,人性會傾向承擔確定性風險,拒絕不確定性風險。
依國際上的經驗,一國的施打率接近40~50%,疫情纔會明顯降溫,施打率也會停滯。臺灣在5月初疫情爆發之前,人們對於打疫苗的意願並不高,纔會有3200劑改爲自費疫苗。嬌生在美國從4月開始滯銷,上百萬劑快過期了,拜登總統成爲了疫苗大使。如果國產疫苗不用強迫,滯銷是可以預期的,那到時陳時中部長的備案又是什麼呢?如何達到羣體免疫目標65~70%施打率呢?
這場與病毒的戰爭,是沒有顏色的,我們沒有放棄的權利,只有必勝的決心。國產疫苗最大的風險不是安全性,而是不確定性,也就是「人民捲起袖子的意願」(至少要有相當的比例)以及「保護力的效果」。風險管理中最要注意的就是不確定性的控制,人民的安全與健康遠遠比疫苗產業的成敗重要。這一段時間媒體沸沸揚揚的討論,不論對錯,不可否認已經讓很多人心理上對國產疫苗產生不信任感,這是政府要面對的事實,要處理的是「信任危機」。
政府應該放下權利與學術的傲慢,身爲國家的領導者應該要公開宣佈現在「Taiwan needs help!」,邀請民間一起合作,不惜代價在8月底前向世界爭取或採購至少500~800萬劑國際認證疫苗;政府也應承諾國產疫苗沒有完成三期臨牀試驗期中報告審覈前,以免疫橋接評估覈准的國產疫苗EUA僅作爲進口疫苗缺口補充之需,給予所有人民有選擇疫苗的權利,才能夠讓1500萬人痛快地捲起袖子,一起打贏這一場戰爭,早日重返防疫優等生,我們也纔有機會再次向全世界提供他國必要的援助,真正做到Taiwan can help!
(作者爲退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