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從戰國的智慧看當前(林谷芳)

蔡英文(中)、賴清德(左)、蘇貞昌(右)。(陳信翰攝)

臺灣有許多人喜歡日本,其中有從文化而入,有源於歷史因緣,也有追求時潮者。

從文化而入是因日本前期雖受中國影響,明治維新後也大量「入歐」,但自有己身立腳處,有陣子,日本的美學、生命態度在西方,還成爲東亞的代表。而因歷史因緣,臺灣人對日本東西較熟悉,也就自然親近。至於追求時潮,則因戰後日本復甦極快,引領時潮久矣!這些年,雖有韓流爭風,但論及電玩動漫,尤其涉及到歷史人物時,韓流仍遠不能比。正因此,臺灣人之喜歡日本乃是可以被理解的。當然,有些人不只喜歡,還歌頌當年的殖民統治,那就是徹底的異化了。

然而,無論是什麼原因親近日本,基本對日本戰國時期的種種則都熟悉,許多人談當時的武將、謀略,也就順手拈來。

日本戰國指的是從15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一百多年間羣雄並起、略地征戰的時期,其名出自著名武將武田信玄製訂的《甲州法度次第》中「天下戰國之上」一語,信玄更以孫子兵法「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爲用兵指南,成就一代傳奇。直言之,日本戰國,對應的,正是先於它1600年的中國戰國。日本戰國因略地征戰,生命處於極端狀態,故生民雖苦,卻出現諸多於絕境中逆生的豪傑,爲後人津津樂道,日本大河劇最多的主題就出自戰國,小說、電影、動漫、遊戲亦如此。在日本,它是不朽的創作泉源,多少人的生命智慧亦由此出。

相比於此,中國戰國更早就有同樣角色。老子、孔子雖出於春秋,揚其說者的孟子、莊子則生於戰國,當時諸國競逐,合縱連橫,爲得天下,儒道外,法、墨、縱橫、兵、陰陽諸家亦各顯其能,更有《荀子》、《列子》、《韓非子》、《六韜》、《呂氏春秋》之作,詳列國之興亡、事之成敗。而臺灣人只喜從日本戰國汲取用事爲人之策,卻少參照日人師法且著作更具經典的中國戰國,亦屬怪事。

怪事,跟多年來的「去中國化」有關,意識形態掛帥,就將原屬自家的東西棄如敝履。君不見,就以《韓非子》〈亡徵〉篇談國家「可亡也」的48個特徵爲例,其中:「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放在當今臺灣之倚美日而侈言抗中,不就非常貼切!

「簡法禁而務謀慮,荒封內而恃交援」,新冠疫苗之護國產,最後只能倚靠外來捐贈,也對應了此句。

「見大利而不趨,聞禍端而不備,淺薄於爭守之事,而務以仁義自飾」,兩岸間,自詡爲仁義,俯視對方;淺薄於爭守,竟日爲中華隊、臺灣隊之名糾結,正此之謂。

「辭辯而不法,心智而無術,主多能而不以法度從事」、「很剛而不和,愎諫而好勝,不顧社稷而輕爲自信」、「喜淫辭而不周於法,好辯說而不求其用,濫於文麗而不顧其功」,無論放在蘇內閣的好辯及蔡英文的文青語言,都適用;就指蔡政府的認知作戰、雙標、甩鍋,誰曰不宜!

「大心而無悔,國亂而自多,不料境內之資而易其鄰敵」,看看名嘴如何說大陸吃不起茶葉蛋,也正如此。「無地固,城郭惡,無畜積,財物寡,無守戰之備而輕攻伐」,兩岸一衣帶水,以現代科技,海峽並非天險,臺灣缺乏能源,軍人31度以上氣溫可以不出操,不就如此!

以史爲鑑,〈亡徵〉篇所述,除朝綱不振、宮廷內鬥外,所餘部分臺灣吻合者還真不少,關心臺灣者能不慎乎?其實過去也有人就此發出警告,如前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有人說是陣營不同,所以不起作用,但根柢地,更因當局「去中國化」下的丟棄歷史,否則又怎會不從自己的歷史學得教訓,而讓臺灣陷於險境?

(作者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