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再成燙手山芋(王欽)
歐盟,一方面力挺立陶宛,另一方面則敦促立陶宛妥協。(圖/路透)
蔡政府上臺以來,在外交領域上頗有一些「建樹」,先是在臺美、臺日乃至臺歐關係上取得一系列形式上的突破,後又在實質外交層面取得名稱上的新突破,其最典型的證明就是立陶宛與臺灣互設代表處並使用「臺灣」之名。
由立陶宛起始的政治鬧劇現在大有跟風之勢,斯洛維尼亞總理揚薩最近在接受印度媒體專訪時,就公開表達對臺灣的支持,並承認該國正在與臺灣就互設貿易代表處一事展開商談,而最容易挑起敏感神經之處莫過於他對名稱問題的輕描淡寫,讓人預感斯洛維尼亞恐也將步立陶宛的後塵,以臺灣爲名設立代表處。
同樣可以預料的則是中國大陸的反應,勢必也會像處置立陶宛那樣,讓其遭受重創。如今的立陶宛已經處於尷尬境地,歐盟對其只有口頭支持,私下裡卻是不斷遊說其作出調整,而歐洲大企業也不斷在向立陶宛的政客施壓,要求其改弦更張,就連美國外交官,現在也傳出已經向立陶宛提出更改臺灣代表處名稱。
斯國總理不是不清楚中國大陸的可能反應,也一定很清楚現在立陶宛遭受的困境。但斯國總理也同樣會看到,目前看來立陶宛很難採取真正能讓大陸滿意的實質行動,畢竟改名不是治本之策,修正其反中立場、保持與臺灣的距離纔可能讓其從根本上擺脫困境,而這卻又不符合以立陶宛總理、外長等爲首的政客集團的利益訴求,畢竟他們需要面對本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也需要得到外部各種力量的支持,包括美國的反中政客也包括臺灣。
斯洛維尼亞其實也存在跟立陶宛相類似的問題。該國雖然不是半總統制,但總統和總理分立,均由直接民選或間接民選產生,彼此政治立場相左,在政治上自然衝突不斷,現任總統是左派政治人物,對華態度友好,而現任總理則有鮮明的反共產主義主張,對中國大陸有天然的抗拒感,這也爲臺灣的政治突破創造了有利條件。無論是立陶宛還是斯洛維尼亞,都感受到來自臺灣的積極支持,與其他國家不同,臺灣不僅將支持體現在口頭和價值觀層面,而是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援助,這些已經率先應用於立陶宛,看在斯國總理揚薩眼裡自然也是多了一份底氣。
蔡政府有內宣需要,揚薩政府也有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兩者一接觸自然能碰撞出火花,只是由此而來的一系列政治連鎖效應,恐怕又不是中東歐小國的政客所能承受。歐盟首當其衝,不願爲了這些小國政客的私利去蒙受自己的損失,更重要的是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戰略利益受到牽連,損害歐盟的獨立外交政策,畢竟與中國大陸保持一定的友好關係,才能在對美外交中扮演獨立自主的角色,否則就又要變成美國的附庸。
而美國也同樣不願被這些小國牽着鼻子走,美國的如意算盤是讓這些小國充當反中的棋手和先鋒,但並不想爲他們製造的麻煩埋單。而現在的困局恰恰在於,中東歐小國騎虎難下、臺灣樂此不疲,大陸要採取的反制舉動則不斷升級,相應地美國要去處理的麻煩也就變得愈來愈多,反而干擾了其戰略意圖的實現。作爲始作俑者的蔡政府,現在漸漸要變成歐洲乃至美國眼中的燙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