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節炎日 專家提醒:養護關節這樣做

董克芳正在接診患者。

紅網時刻10月11日訊(通訊員 何穰 黃永鬆)“這幾天降溫好厲害,昨天在公園跳了半小時廣場舞,吹了下風,到晚上膝關節就腫痛起來,現在走路都困難!”10月11日,家住長沙市開福區56歲的陳女士前來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關節骨病科就診。科室主任、副主任醫師董克芳接診併爲其檢查,結合其影像學資料,考慮陳女士爲膝骨關節炎並滑膜炎發作,安排其住院並接受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國慶黃金週之後這幾天,門診接診的關節炎患者比節前一週增加了五成左右。”董克芳表示。

寒露至,涼風起,又到了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關節炎高發的季節。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倡導理念爲“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董克芳提醒市民朋友,平時要注意控制運動量,不要使關節處於長時間的疲勞狀態;要注意保暖,預防寒氣和溼氣侵襲,平時可以用熱水袋、熱毛巾等熱敷關節部位,還可以用溫水泡腳。常言道,寒從腳下起,邊泡邊搓關節部位,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改善睡眠。

日常生活中,哪些信號是我們的關節在“求救”呢?當關節有紅、腫、熱、痛及活動受限的症狀時,就要注意了。

首先,當關節發生急性炎症時,可能局部皮膚會發紅;“腫”指的是關節腔內積液或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導致關節腫脹;“熱”指的是關節部位相對於周圍皮膚溫度摸起來發熱甚至發燙;“痛”是關節炎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表現,白天夜晚都可發生,休息時也可存在,活動時加重。“活動受限”是指因關節疼痛腫脹或關節結構損壞出現功能障礙。

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關節炎包括骨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痛風這三種,董克芳介紹,這幾種關節炎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點。

骨關節炎屬於退行性骨關節病,多見於50歲以上的人,目前有年輕化趨勢,主要累及膝、髖、腰等負重部位關節。生活中膝骨關節炎多見,常表現爲上下樓梯、下蹲起身時膝蓋疼痛,起牀或久坐後發僵。隨着患者病情的加重,疼痛越來越頻繁,影響到日常生活,嚴重者膝關節變形。

類風溼關節炎常表現爲雙手指、腕、肘、膝、踝等關節對稱性發病,出現紅腫熱痛,多以小關節發病,早晨起牀時常伴關節僵硬感,若未進行及時正規的治療,後期往往出現關節畸形,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類風溼關節炎病好發於30-50歲中青年,女性多見,因此被稱爲“中青年女性致殘殺手”。

痛風是高尿酸血癥患者體內尿酸鹽晶體在關節內過度沉積而誘發關節炎,常晚夜間突然發作,疼痛劇烈、紅腫明顯,多見於足部關節。若未進行及時正確的尿酸控制及炎症治療,常常轉爲慢性,並反覆間斷髮作,嚴重者可出現關節痛風石,畸形。需要提醒的是,痛風可引起腎臟病變、心腦血管疾病等,現已成爲常見病、多發病,和個人體質、飲食習慣有關。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關節呢?董克芳建議,保護關節、預防關節炎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避免關節的過度使用。長時間站立、步行、上下樓梯、登山等活動都會過度使用膝關節,尤其是上下樓,起身等動作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正常站立時的數倍。

二是避免體重超重。肥胖和體型粗壯,勢必增加關節負重,所以超重時需要控制飲食、適當運動以減輕體重。

三是避免關節受寒。受寒會使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血管收縮,造成血液循環不暢,得不到良好的營養,也易引發骨關節炎。

四是適當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人體鈣含量和維生素D不足時,容易造成骨質疏鬆、支撐關節的肌肉力量也會減退,對關節的保護產生負面效應。

關節炎種類多,一般人通常難以準確辨別,因此出現關節疼痛和病變時,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診治,讓醫生爲您提供專業的治療建議,以免耽誤病情。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關節、骨病專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以關節骨病作爲主攻方向,經過10餘年不懈努力,現已形成以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慢性骨髓炎爲優勢病種、現代技術和中醫特色兼備的國家重點骨傷科。

來源:紅網

作者:何穰 黃永鬆

編輯:易銳華

本文爲健康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1/10/11/10280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