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重武器和砲兵 位於後方過遠──淞滬三棲大戰(五)
2015年,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重新開放,「血色淞滬」再現抗戰史詩。(新華社)
觀察
淞滬會戰的第二期作戰由日軍在長江沿岸登陸開始,一直到國軍撤退爲止,總的來看,戰局系自江灣-羅店-瀏河一線向前躍出,而生成一條自北火車站貫通至瀏河的連續戰線。在本時期的第一階段中,國軍成功的將日軍自其前推的陣地上予以阻止,但國軍逐退日軍的程度有限,並不足以將其驅趕回船上。之所以如此,有最主要的兩點原因:國軍所處的地位,使其能夠在適當時機將部隊先頭送往與敵接觸,但要使這些投入作戰的部隊具備全然的戰力,以及欲使重武器與少量的砲兵達到射擊準備完成的狀態,皆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從而給予了日軍機會,使其能夠佈置防務,進而予以增強,甚至有時還能夠轉移成攻勢。其原因並非第一線上地形因素的不良,對攻者造成了阻礙,而是不適切的訓練所致。第二個原因就是,國軍並不敢在白晝趁着敵人立足未穩之際實施局部逆襲。對於此類逆襲將會因敵機的轟炸而導致慘重損失的恐懼,其實都是無根據的,蓋逆襲時雙方部隊所呈現的緊密戰鬥接觸,敵機的攻擊對我軍部隊的危害,與對敵人的危害相當。不實施迅速的逆襲,而代之以夜間的逆襲,這將引發過高的損失,且由於偵察行動的不充分、準備的不足,以及支援的欠缺等等,而僅獲得微小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