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真實的玄奘取經之路(黃瑞彬)
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經圖
臺灣人在春節期間會到寺廟祈福,希望來年心想事成,此外,佛教在華人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而華人圈所熟悉的佛教故事,除了達摩東來之外,更有玄奘西天取經一事,東來西往自有其因緣。
去年的12月30日是農曆12月8日,也就是臘八節,這天除了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釋迦牟尼成道之日,故也稱法寶節。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隨着時代的進展,佛教也傳到了中國,這些佛經經過翻譯後也走進了大衆的視野,最受大衆歡迎的心經版本,是由唐代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也使我興起觀賞2016電影《大唐玄奘》的念頭。
國人所熟知的玄奘形象是四大奇書之一的《西遊記》所塑造的,主角唐僧與他的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人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精彩過程,諸如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計脫女兒國等橋段更是屢屢被改編成戲曲,現代電影也多有以《西遊記》爲題材者。
然而,在這些故事中,主角唐僧常被形容爲一位溫文儒雅、求道心切,卻沒有危機意識,時常身陷險境之人,總是需要徒弟搭救才得以脫離險境。然而,迴歸到真實的玄奘法師,取經歷程當然沒有功夫了得的徒弟相伴,一路上顛沛流離,歷經艱難險阻,最終成功抵達印度,這實際的形象卻少有人關注。而今終於有一部電影《大唐玄奘》,詳實的紀錄下玄奘法師前往印度取經的完整經過,正好可以補足大衆對真實唐僧的認識。
這部電影着重於如實的取經過程,主角塑造爲堅毅、挺拔、無畏、誠信且樸實無華的一位僧人。此外,角色外觀仍高度還原歷史,若對照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玄奘畫像,雖服裝不似畫中華麗,背後經篋卻令我印象深刻,不僅形狀極爲相似,頭頂上懸掛的小燈更增添生動活潑,真實的滿足了觀衆對真實玄奘的形象。
從攝影與取景角度來看,所到之處皆宏偉壯觀,美不勝收,有大河、高山、沙漠,一個人踽踽獨行於其中,更顯得人類的渺小,生命的脆弱與無常,這些景觀得以使觀衆觀想玄奘取經之艱難,與大地萬物的不可撼動。我們在鏡頭外融入其取經之路,參與了玄奘所遭遇到的人、事、物,更顯得緣分的奇妙。整部電影故事敘述不離玄奘取經主線,並仔細描述碰到的不同事件,高度還原史實。
我想這部電影,即使不是一個佛教徒,也一定會有所感觸的,因爲玄奘不僅止於取經,更在途中度化了許多衆生,對於佛法之理有所弘揚。佛教常講應機說法,菩薩能對不同根器的衆生,用相對應的方式開示。例如法師對守關將領說「同是一座烽燧,你看它如監牢,貧僧飢渴走了300多裡,到這兒有飯吃有水喝,倒把它看作是救命之地。」常言道:人間是道場,監牢又何嘗不是?一切諸行無常的法門,在這位將領之中種下一個解脫的種子,這也是玄奘法師一路所累積的功德。
玄奘本有機會留在高昌國接受全國供養,獲得無上的地位,也能留在天竺,成爲一代宗師與傳奇。但他依舊堅持返回,他說:「來就是爲了回去。」玄奘法師對於正法的追求,與中土佛法的護持之心,非常值得我們敬佩。
玄奘法師路上遇到的一切衆生,有幫助他的,有使他陷入困境的,但這些都是過程,他們有的是示菩薩低眉相,有的示金剛怒目相,如果我們將其看作得道過程中的修行之路,則能以更慈悲的心來看這些經歷。比照佛陀成道的過程,他遍訪名師,經歷了無數苦行與折磨,也在成道前遭受到魔鬼的誘惑,但他堅持不升起貪嗔癡等念頭,最終證悟佛果,不也是類似的過程嗎?
就在玄奘返回長安時,他回望着自己的起點,17年前他懷着一顆追求佛法的初心離開了長安,踏上的西行之旅,途中經過無數危難,甚至威脅到生命,都動搖不了他前往印度的堅定意志,當他終於取得經書,返回故鄉時,內心中的澎湃可想而知,一時之間他無法自己,雙手緊握念珠,雙眼落下了眼淚,這些眼淚,是爲他自己而流,是爲了17年艱辛旅程而流,是爲了中土百姓離苦得樂的宏願而流,更是爲了佛法廣傳與流通而流,這就是回到初心的激動,但他很快就收起了波動的心,因爲他知道這只是另一個旅程的開始,隨即而來的譯經與傳法,正是他多年以來的夙願。這一幕也令我相當難忘,留下深刻的印象。
個人觀賞後有不少感觸:
其一,迴歸玄奘原貌。小說中的唐僧與電影中的玄奘,觀衆可對於兩者互相參照與比較,當然本片自然有美化之處,卻得以使我們理解一個偉大人物展現出的不屈不撓的毅力,也迴歸歷史上唐僧的真實面貌。玄奘法師至今仍對兩岸民衆影響深遠,這部電影對其生平是很好的推廣方式。
其二,推廣佛教。雖說本片對於佛教義理本身着墨不深,但卻刻畫了一個虔誠信仰者,對佛法的無謂追求,只爲了將印度的經文帶回中原。本片也從主角取經的過程中,加入一些教義的說明,例如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或許對佛教不熟悉的觀衆們可藉由此片而引發興趣,此是其一。另外,身爲出家人或佛教教學講師等人,也能以此片作爲素材,增加一種宣說教理的方式與工具,雖說佛教強調「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但佛所說法卻是如同衆生到彼岸的工具,如筏喻,不同的人們適合用不同的開啓悟性的方式,以電影結緣亦是一種方式。
我相信這部電影,使得在大衆的世界之中,唐僧不只在《大話西遊》或《西遊降魔篇》等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而能使大衆記得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中的重要地位。在佛教的觀點當中,2500年後佛陀法輪面臨停止的危機,但由於玄奘法師的努力,衆多的經典得以中文的形式流傳在華人世界中,玄奘法師在電影中說:「一個人影子無法鋪滿大地,但有些聲音可以傳得很遠。」他所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現行版本中最通行的,心經不僅助他跨越險惡沙漠,他所帶領的翻譯團隊亦忠實的表達出佛典中重要的精神,確實寫下了佛教在中國的重要一頁,十餘年的求法,卻影響了中國佛教千餘年的傳播,足見其其影響力。
其三,若以在家人的觀點來看,玄奘的經驗使我們勇於踏出舒適圈,追求自己的理想,或世間的真理,不管你是一位科學家、教師、文學家、宗教家,透過不同的體驗與旅行,這些冒險的經驗都會化爲未來的養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開花結果也猶未可知。在努力的過程中,也千萬別忘記保持一顆慈悲的心,善待並幫助身邊的貴人,他們都是我們找尋自己,追求理想中最好的夥伴。
看完這部電影后,使我們對真實的玄奘法師有更形象化的瞭解,這位影響中國佛教千年的人物,的確值得我們獻上敬意,或許此時已有觀衆興起重遊玄奘西行之路的念頭,這倒也令人期待。佛陀入滅到現在已經過了2500年,至今依舊有許多人至尼泊爾與印度朝聖佛陀出生、成道、說法與涅槃處,自玄奘法師圓寂至今也1000多年,也確有團體重遊了這些地方,相信這將會是一個沁人心脾的旅行。若沒有時間走這一趟長遠的西域之旅,民衆也可以去玄奘大學校史室,以及日月潭玄奘寺,兩處皆有玄奘法師舍利,也不失爲致敬玄奘法師的好方式!
如今新冠疫情來勢洶洶,折騰全球幾近3年,在臺灣造成了染疫超過900萬的情形,但現已漸趨流感話,在可掌握的情勢。臺灣人民在面對疫情挑戰時,若能本着如玄奘的求道之心,以智慧來體恤防疫人員的辛勞,甚至應對疫情的不完美,並以慈悲來關懷因染疫亡者的家屬們,將無畏的精神用來支持科研人員,已發展出面對不同病毒的科技。智慧、慈悲與無畏三者用以求人間平和,並不異於玄奘西行取經之道,鑑往知來,我們依舊獲益良多。
(作者爲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