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金門現代恩主公──神鬼之間的胡璉將軍之1(劉錫輝)

蔣中正總統視察支援古寧頭大捷之空軍。(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筆者在張友驊先生的YouTube頻道《張友驊談兩蔣時代國軍將領》第4集中「胡璉在金門,靠2艘船養活金門」。留言:「陸軍14師的新兵從當兵開始就沒有薪水,戰後移防到小金門,大約半年後才發1個50分的銀元1枚,後來就沒有再發銀元,每人每月發兩包香菸,一直到金門粵華合作社發行限金門通用的新臺幣,才每人每月有薪水新臺幣3元。那兩艘船是大陸撤退時強徵到金門的商船,行駛金門、香港之間。」

張友驊先生回覆:「唉,對的。胡璉談到這個歷程,很辛酸,當年靠薪俸當週轉金,不發士兵薪俸,最後金門堅守不撤,胡璉截留登陸艇當商船,靠盜賣民生物資做香港生意走公纔打開困局,我在書中都有寫,謝謝提供資料。」

張友驊先生指出:「1950年7月,士兵領到5角銀元是黃維兵團的錢」。筆者提出質疑:「黃維兵團1948年被殲滅,似乎不可能留下什麼資源,何況我是在1950年7月領到1枚5角銀元,想像中與黃維兵團毫無關係。謝謝您!」

張友驊先生回覆:「黃維馳援,將軍費存於上海銀行,沒想到兵敗太快沒動到這筆錢,胡璉逃脫透過何應欽將這筆錢領出,爾後胡爲何會照顧67軍劉廉一,原因在此。劉是何辦公室主任,何託胡照顧,12兵團3個軍變2個軍,胡不動劉,與次有關。胡璉所說,與金門憶舊一書所寫,還有黃維在臺家屬向胡追討黃維銀元綜合各家資料整理而成,我在《刀鋒戰將》一書都有詳述,因爲從江西,潮州到金門,胡璉靠這比血淚錢渡過難關,而國防部的錢當時轉發到臺北,是否再轉金門待查。」

當年駐防金門團長以上軍官,其眷屬可以到金門「眷探」,返臺時攜帶毛線球是流行的伴手禮,價格差異頗大,遂有金門香港之間「走私」之批評,辯爲「走公」,和現在總統專機出訪,「走私」香菸變成「超買」,如出一轍。

筆者在《張友驊談兩蔣時代國軍將領》第8集中「金馬撤軍胡璉三度請辭,走公養活金門十萬軍民」公開留言:「我在八二三砲戰前金門的軍砲兵部隊服務,當時金門正在將中央公路舖水泥路面,各師及軍砲兵指揮部(郝柏村任指揮官)各負責建一間國民學校,建造火砲掩體時,老兵說:一門火砲掩體原來設計是800包水泥,金防部扣掉了一半,營部又扣剩下的一半,才領到200包水泥。不知道您是否可以查到資料?謝謝」。尚未見到迴應,本文將會再作探討。

古寧頭大捷距今已歷72載,這場戰爭和以往的戰役動員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兵力比較之下,只能算是一場小衝突,因爲國軍連年戰敗,爲了鼓舞士氣,遂稱之爲「古寧頭大捷」。在古寧頭戰役的文獻中,胡璉獲得極高的評價,這場戰役的勝利幾乎成了他個人的功勞。

然而事實上,這場戰役起於10月24日深夜,25日整天雙方發生激戰,當胡璉26日中午抵達戰場的時候,兩軍早已分出勝負。傍晚時,解放軍彈藥用盡,倖存者大約1000名解放軍撤退到海灘,隨即被國軍團團包圍。夜間,大約有半數解放軍被殲滅。10月27日清晨,殘餘解放軍投降。古寧頭戰役結束。

金門島原來沒有守軍,1949年8月李良榮第22兵團進駐,配屬青年軍第201師(欠第603團)及戰車第3團第1營(欠第2連),擔任金門防務,兵力僅約1萬人,於10月13日得到胡璉部隊高魁元第18軍第118師支援,後於10月24日得到劉雲瀚第19軍第14師、第18師支援,總兵力約3萬人。(實際參戰兵力,雙方各約1萬人)

古寧頭大捷,陸軍第118師被稱爲國軍中之「虎軍」,這個師在大陸敗退經過廣東省時,扛着「洪都支隊」大旗,招搖過市,到處抓兵拉伕,搜刮糧食,9月初,經過筆者老家時,丟擲手榴彈入門前池塘炸魚,先父劉展文出聲抗議,竟當場被槍殺,加害者已無可追查,師長李樹蘭是查證確實的部隊指揮官,但古寧頭戰役該師作戰有功,獲頒榮譽虎旗,師長李樹蘭上校晉升少將,歷史只刪節了一點,犯罪就真的變成偉業了。

第14師41、42兩個團在10月24日下午抵達金門島時,古寧頭戰爭尚未開始。第14師乃是新組成的部隊,被服缺乏,武器彈藥不足,新兵尚未領到軍衣,仍穿民服,毫無訓練,剛從乘船登岸,古寧頭戰爭爆發,立即趕赴戰場。

當年第14師師長羅錫疇回憶錄《烽煙萬里浮生夢》,文中與劉雲瀚軍長對話頗具意義:「剛徵召的3000新兵」尚未訓練,而且全師的武器,只要1500人就拿得光光的,徒手跑上去,徒然是挨敵人的槍砲,又有什麼用。」劉軍長又說:「人多勢衆,可壯聲威。」羅師長說:「敵人不是紙老虎,不是人多即可嚇得到的,且傷亡過大,補充更爲困難。古寧頭之戰,國軍陣亡人員最高階級爲第14師42團代理團長李光前,陣亡後追晉爲上校。戰後被西埔頭村民尊爲守護神,追諡爲將軍,在他陣亡處興建「李光前將軍廟」奉祀。

金門「軍神」李光前將軍在殉國日遶境巡安,庇佑地方深受軍民愛戴崇敬。(李金生攝)

戰後第12兵團接掌金門防務,胡璉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主席。戰前金門約有民衆3萬7000餘人,戰後涌進十萬大軍,佔用民房徵用農地,軍民之間矛盾尖銳。之後胡璉以無償的兵工爲金門造林、挖水塘築水庫、修築道路;興建完成多所小學,並創辦籌建金門中學。

金門原無大衆運輸交通工具,胡璉下令軍車遇民衆招手即停,讓民衆搭便車甚至專送回家。兵團從江西劫持而來用以載運抓丁的數輛「興華客運」客車,戰後行駛於金門新修築的中央公路上充當公共汽車,連車箱兩側的標誌都沒改變。

胡璉兩度主政金門十年期間,幾乎奠定了所有金門現代化的基礎。此外,十萬大軍的副食品和其他生活所需,都必須在金門採購消費,民衆生活因此大幅改善。胡璉真心建設金門,深得民心,因此被金門人譽爲恩主公,其來有自!

古寧頭戰爭後的戰地生活

陸軍14師在戰後移防小金門,那時候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概略敘述如下:

食:金門島水井不多,軍隊飲食用水,多半取自灌溉池塘,用明礬攪動處理沉澱後即用,但是,那取水的池塘同時又是士兵清潔身體的地方。早期軍中補給,每人每天食米23兩,士兵吃不飽,常有到地瓜田偷取地瓜的現象,後來增加到27兩,並宣稱是司令官恩賜。

菜餚方面,地瓜葉是經常性的青菜之一,地瓜田裡的乾地瓜葉都撿完後,海邊的藻類也派上用場了。後來配發麪粉,41團第4連連長文啓祥上尉,湖南人,知道廣東兵吃不習慣饅頭,規定伙房凡是吃饅頭的日子,一定要另外煮鍋稀飯。

衣:軍服夏季冬季各一套,夏季汗臭難免,陽光好的日子,到池塘清洗等待曬乾再穿。冬季棉衣早晚都穿着在身上,天候暖和時在池塘洗內衣,脫下棉衣捉縫中蝨子,是生活共同記憶,不是天方夜譚。

住:碉堡只是保命的場所,居住條件不談也罷。隨着部隊移動,都是借住民房,在廳堂地面舖上稻草就是睡覺的地方,兩個人共用一條被單及一條軍毯,後來增添蚊帳防蚊,夜晚還要輪流站崗,通常都是和衣而眠。

當年軍隊有「吃空缺」的陋規,後來靠軍人身分補給證覈實補給才消除此弊端。最初,士兵沒有軍餉,大概半年之後,筆者才領到伍角銀元1枚,出公差到九宮碼頭扛麪粉袋時,換得一個蚵仔煎餅,那是人生的第一次薪金所得,至今記憶猶新。此後未再見到銀元,每人每月給兩包香菸,直至金門島成立粵華合作社時,才每人每月領到限金門通用的新臺幣3元。

陸軍14師從小金門調回大金門島後,開始有射擊及野外戰鬥訓練,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工,造林、修路、築武夷水庫,採集山上的鋁礦,賣給臺灣鋁業公司。1952年筆者投考陸軍官校25期,離開了陸軍14師。1954年陸軍14師從金門調回臺灣後,部隊整編解散走入歷史。

(作者爲國軍退役上校)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