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胡璉治下的金門──怒潮老兵陳耀宗的故事之8(曾建元)

金門防衛司令胡璉(左一)與西方公司駐金代表漢彌頓中校及幕僚合影(圖/中時檔案照)

民國40年11月,第353團從金門盤山調回臺灣的宜蘭縣礁溪鄉大坡(今龍潭村)受訓,第18軍第118師另外兩團則分別調駐礁溪與下深溝。陳耀宗當時軍階是上士,調回臺灣後,在臺灣省立羅東中學進行一連串的軍事訓練及學術知識教授,最後若通過考試者,便可以從上士升到准尉,沒通過者依然是上士。這個考試不困難且通過率極高,幾乎團內所有人都考上了,僅3個人沒有順利通過考試。第118師第353團於民國41年8月整編改番號爲第19師第56團。

民國40年秋天至43年夏,陳耀宗並不在金門,在這段期間裡,胡璉爲了緬懷將士殉國,於是安葬這些將士在金門太武山公墓,以慰英魂。無名英雄像、莒光樓均建成於民國42年,雖然從古寧頭戰役以來的戰役均捷,但爲了國家犧牲的英雄仍是多數,以肅然莊嚴的建築,將金門塑造成一座精神堡壘,無非是激勵將士們的士氣,安定信心。

民國42年韓戰停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派到金門對岸的廈門,民國43年5月,劉玉章接替胡璉出任金門防衛司令官。9月3日,解放軍突然向金門發射數千枚砲彈,是爲「九三砲戰」,突如其來的砲彈攻擊使國軍措手不及,於是在開戰的第三至第四天,陳耀宗所屬部隊奉命離開臺灣,進入金門支援作戰,這是陳耀宗第二次去金門。當時他被分配到預備隊,枕戈寢甲,在海灘上足足待了一個多月之久。老百姓的家已經沒地方住了,就搭帳篷就寢,兩個人睡一個帳篷,偶爾零星砲火攻擊,軍人們幾乎寢不遑安、目不交睫。另一方面,他們也搶蓋碉堡來達到防禦敵軍的作用。

軍人沒有居住的地方,寄宿於村莊老百姓的空房打地鋪睡。砲戰期間,人民與軍方大力配合,每個人克盡本位職守,抵禦解放軍攻擊,國軍則集中砲火實施彈幕射擊,與對岸進行遠距離砲戰。九三砲戰是民國38年後發生的大規模砲戰,也有人認爲這是發生於民國47年的八二三砲戰之開端,這個戰役甚至間接促成了我國與美國共同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陳姓老村民手指處即系「九三砲戰」時,國軍借用民間蔗糖廠儲存彈藥,遭中共砲擊造成大爆炸,全村被夷爲平地的現場。(李金生攝)

民國45年,陳耀宗在金門縣第7軍第19師第56團擔任排長,率領官兵參與尚義機場的建設,負責搬運廢土。他在金門任職於部隊,而怒潮學校同學多數不是在戰地政務單位服務,就是分發到福建省立金門中學和各國民學校當教員。擔任前線排長的陳耀宗,對自己的工作始終戰戰兢兢,所有的訓練要求,他都必須身先士卒,而若作戰不拚命,則可是會被軍法制裁,甚至被長官槍斃的。說到槍斃,在金門,逃兵是唯一死刑,陳耀宗曾親眼看見一個士兵脫逃離營不成功,被逮個正着,各部隊派代表看他被槍斃。長官是趁這個時機做宣導教育,用行動告訴部屬,別想逃走。陳耀宗不清楚那一個士兵是爲何而逃,但當年軍令如山,則真令他終身難忘!

一年,第7軍軍部舉行砲兵觀測官招考,第56團內部先考試,有4個人考上就離開了。作戰官和連長都來自同鄉,陳耀宗說得上話,就問爲什麼他沒有考上?對方告訴他說他不及格。陳耀宗說他不相信,於是作戰官再告訴他,他只有考45分,陳耀宗一聽到這個分數,就心知肚明沒有再問下去,再問下去也沒有用處。怒潮學生不管是要投考軍事院校、普通學校或遷調單位,所屬軍團不讓某些人走就是不讓某些人走,只能繼續在基層部隊裡任職。這是因爲部隊裡文盲多,像陳耀宗的怒潮軍官對部隊行政幫助很大,陳耀宗個性誠懇又老實,所以部隊長官便捨不得他走,總藉故把他留下。

民國46年,劉玉章卸下司令官一職後,胡璉回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這是胡璉在金門的第二階段。此時的金門獲得中央政府較多的財務支援,金門當地的財務狀況也有改善,使胡璉可以在這一階段做更多的事。胡璉施政重點在於提升我國國軍戰力和軍事行政上效率,除了軍事領域外,更側重於增進民生福祉及國民教育的舉措,蓋胡璉起初治理金門時,軍民關係十分緊張,因備戰需要,必須強制居住於老百姓家,甚至強制使用民力或其財產。胡璉將金錢挹注在修整金門的公共設施,興建水利設施、進口舶來品;利用建築其他軍事工程的剩餘材料,陸續在各地興建學校及整修其他校園,在國民教育政策上,獎助留學於外的金門學子。

由於胡璉在金門的第一階段期間,就積極建立與老百姓的情感,對戰地附近的獨居長者給予照顧,使第二次主政金門的胡璉更能掌握老百姓的需要,給予老百姓實質的補助,再加上胡璉平時親民愛民,因而深受老百姓愛戴。而每逢打仗時,胡璉也總是關心傷兵狀況,趕緊派人救護傷兵,胡璉可以說是個善治善能的領導人才。陳耀宗認爲胡璉是很有政治腦筋的,他在河南、江西時,就常常與地方仕紳交際應酬,與老百姓互動。

(作者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暨國立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臺灣獨家傳媒智庫執行長)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

訪問:曾建元、王淳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