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東陵大盜孫殿英的國軍華北游擊戰 (徐全)
(圖/網路)
歷史人物從來不能夠臉譜化,也不能夠完全定格化。曾擔任國軍第十二軍軍長的孫殿英,率部盜掘清東陵的事件可謂世人皆知。不過此事過後,孫殿英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潛,仍然參加了1933年的長城抗戰,更在1937年七七抗戰之後成爲了國軍在華北從事敵後遊擊作戰的重要軍事領導人。在中國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縣,「冀察遊擊司令部第二支隊抗戰陣亡官兵忠烈墓」的存在,便是這一段孫殿英甚至國軍在華北進行遊擊抗戰的例證。
在中國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縣,有一座紀念國軍遊擊部隊陣亡的公墓,名稱是「冀察遊擊司令部第二支隊抗戰陣亡官兵忠烈墓」。它與國軍冀察戰區、東陵大盜孫殿英、國軍的遊擊抗戰,具有密切關聯。
七七抗戰之後,遊擊作戰成爲國軍重要的抗敵戰略。在這一背景下,除了將全國劃分爲不同的戰區之外,也成立了兩個專門的遊擊作戰區域,分別是魯蘇戰區和冀察戰區。這兩大戰區的特點是,日軍佔領大城市,而在農村和山區的廣袤範圍內,則是國軍、中共、日軍三方交錯的態勢。在冀察戰區,孫殿英從冀北民軍司令,被任命爲冀察遊擊司令。作爲國軍遊擊武裝,冀察遊擊司令部第二支隊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它的直屬軍事主官是王天祥;最高指揮官是孫殿英。
公墓的建立,與安葬冀察遊擊司令部第二支隊長期在武安一帶堅持敵後遊擊作戰陣亡官兵有關。公墓正門爲歐洲式風格的正門。大門正上方石額鐫刻「忠魂常昭」,落款爲「山左王天祥題」。門柱石雕像爲士兵,一個右手持槍,一個左手持槍。公墓正中是高26米的紀念碑。呈錘形,碑頂有碑帽。紀念碑的上段,四面鐫刻不同題詞,分別是行書「舉國同欽」、隸書「意盡仁至」、楷書「碧血千秋」,和行書「民族之花」。
紀念碑東側矗立碑亭。碑亭高十餘米,外側有磚雕輓聯,上聯是「爲民族解放丹心報國家光榮環義冢」;下聯是「求世界和平碧血滅倭賊浩氣耀忠亭」,橫批是「忠義精靈」。正中石碑對聯爲「弟兄們!你們已捐軀成仁,把白骨築就抗日建國路;同胞們!後死當拚命殺敵,用鮮血澆灌民族解放花」;橫批是「壯志千秋」。石碑頂部雕刻有兩名手持中華民國國旗的士兵,鐫刻着「抗戰建國」字樣。
公墓紀念碑碑記全文如下:
「冀察遊擊司令部第二支隊抗戰陣亡官兵忠烈墓碑記
自古忠義之士懷才抱器,每多不遇於時,及一旦國家有難,存亡不保,投袂而起,挺身抗戰,或以熱血濺寇頭,或以赤手褫賊魄,不幸而授命疆場殺身成仁,其一種至大無畏、凜然不可犯之正氣正足以磅礡宇宙,充塞兩間,而事蹟之流傳亦可歌可泣,永垂矜式。則收白骨於各方,葬之一邱以其靈,摘銜名于軍冊,刊之貞石俾傳其實,立公墓以招英魂,築墳園以資憑弔,不亦宜乎。溯自民國二十六年廬溝橋七七事變以來,日寇以強烈之炮火,精銳之器械,傾海陸空軍數十年之蓄積,狼奔豕突,所向無前。維時軍長孫公殿英息影平都,不問時事,事變既起,怒氣填膺,深知國際戰爭之慘酷與我國家民族之危亡已至。乃於平郊之役,親率學生突出重圍,登高一呼,萬壑迴應。舊日部屬及各地民團攜槍來歸,願公領導抗日者不下數萬人。既而受命中央遊擊冀察,根據太行,移防武安。適武安潰軍遍地,紛亂如麻,公親臨撫綏,備加存問,解決僞匪,樹立政權,社會漸安,人心大定。而公之部下有王司令天祥字瑞符者,尤其膽識智勇足備,文武兼資,誓以精誠湔雪恥,其待遇士兵則解衣推食,結之以恩,而受護民衆則敬老慈幼,見之以禮,及血戰展開,在北有平郊之戰,房山之戰,滹沱河之戰,在武安有西莊之戰,萬安之戰,以及峰店,徘徊,焦莊,崇義,龍泉等各地之戰,總計大小戰事數十次,每戰必捷,無攻不克,採取遊擊,使敵人死亡枕籍,疲於奔命。其中尤以萬安,焦莊兩役,敵人傾巢來襲,王公指揮屬運用神奇,終於追逐日寇及城而返。我軍雖有相當犧牲,而敵人傷亡十倍於我,以致城內日寇,聞王公之名,無不疾首蹙額,轉相告語,以爲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大有逢王不戰之勢。此事實俱在,我父老所引爲美談者也。王公蒞武,初在第九支隊劉司令月亭部,任第六大隊長。扼守萬安,不數月間,累以戰功晉升第二支隊司令,一時軍長知人之明與王公報國之切,騰傳遐邇。而此陣之官兵六十一員名者,平者受知遇之恩,臨陣無苟免之見,以公領導,潛移默化,忠義之氣,浩然在胸,只知有國,不知有身,拼出一己之熱血頭顱,換取敵寇之槍炮彈藥。爲國家爭勝利,爲民族爭生存。終於先後戰死,宿志己酬,求仁得仁,忠魂以慰。當此戰爭方殷之際,國家之 恤 典未頒,遺族之待撫方亟之數十君子者,固無時不在兩公痌念之中。每一道及,輒自唏噓悲嘆於無已也。夫自古皆有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者,其何以辨,壯哉馬伏波之言曰,大丈夫當戰死沙場,以馬革裹屍還葬耳,安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耶。嗚呼,從軍健兒不當作如是想耶,將來驅出日寇,戰事結束,民族復興,薄海懽汴,中央褒典,蔭施泉壤,國家恤賞,遍及遺族,生者既含笑於人寰,死者亦瞑目於地下,而軍長孫公司令壬公亦可稍釋其哀悼之思,輿軫念之意矣。錦章忝理鄉邦,志在抗戰,崇功報德,義不容辭,刊石記名,責無旁貸。茲將冀察遊擊司令部第二支隊陣亡官兵姓名詳列於後,以待後之觀風者蒞此墳園,臨斯勝地,徘徊義冢之側,摩娑碑碣之文,俯仰陳跡,憑弔古今而有興感焉。病故官兵二員名亦抗戰勇士也。是爲記。
國民政府軍軍事委員會軍法官冀察遊擊司令部軍法官
武安縣縣長並國民抗敵自衛團司令動委會主任委員蘊青王錦章撰文歷署陝西定邊縣郿縣知事郝羣五敬修書丹」
這座公墓在1949年中共建政之後,年久失修。當地官方在2005年抗戰勝利60週年前後對公墓進行過修葺。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這支部隊的指揮官王天祥。王天祥的人生經歷堪稱中國近現代軍事人物人生軌跡的一個鮮明縮影。王天祥早期是北洋軍直系成員,追隨馮玉祥、龐炳勳。北伐成功後,成爲國軍一員。早期,追隨過華北軍事集團討伐蔣中正。抗戰爆發後,追隨孫殿英而成爲遊擊部隊指揮官。中共方面對王極爲看重,王本人對中共也無惡感。後,王參加了日僞軍,最終以起義方式參加了中共八路軍。從北洋軍、到國軍、到反蔣、到抗日、到參加日僞、最終到投奔中共,王天祥的故事可謂將半個世紀的中國軍事史書寫完成。不論個人之路如何選擇,國軍在各個戰場、戰區中的遊擊抗戰歷史,都是不能夠被忘卻的。
(作者爲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