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大陸「八一」建軍節的由來──未酬邦國中興之16(朱偉嶽)
1927年8月1日凌晨﹐以周恩來爲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中國共產黨北伐軍兩萬多人佔領了南昌城。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爲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這是反映八一南昌起義的油畫。(圖文:新華社)
民15年(1926)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介石爲北伐軍總司令,主力分爲3部,北路取湖南、湖北,中路取江西,東路由潮汕入福建,各路進展皆順利。北路軍於7月11日進取了長沙,10月10日攻取武漢。
民16年(1927)2月,廣州的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在國民黨內左派及共產黨的掌控下遷往武漢,再推舉汪精衛爲主席。民16年(1927)3月10日,在第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其執監委暨候補委員80名中,中國共產黨員約居三分之一,親共之左派亦居三分之一,乃通過決議,免除蔣總司令等一切公職。蔣介石軍權在握,怎會服氣,乃發表聲明不接受該決議。
4月上旬,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在上海召開緊急會議,指責中國國民黨內之中國共產黨員受共產國際指使,破壞國民革命,要求對「中共首要」採取緊急處理,清除黨內中國共產黨分子。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清黨(中共謂四一二政變),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並設「清黨委員會」,在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緝捕中國共產黨員,是謂寧漢分裂。
寧漢分裂了多長時間呢?大約是4個月左右;因民16年(1927)7月15日,武漢汪精衛政府知悉蘇聯顧問鮑羅廷,奉共產國際之命,欲分化國民政府以助中國共產黨奪取武漢政府之權力,乃決定和平分共,定於8月正式宣佈與共產黨分途,驅逐共產黨員,取締共產黨言論,並罷黜鮑羅廷及其他蘇聯顧問,這是所謂寧漢複合(大陸稱寧漢合流)。
由於南京及武漢兩方面都先後取締共黨和鎮壓國民黨左派,故共黨稱之爲孫中山的「大革命失敗」,亦即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告終。在武漢的中共中央(瞿秋白主持),在7月中旬得知消息後,決定於8月1日,在江西南昌全面發動國民革命軍裡面,由共黨領導或親共黨部隊的起義對抗,起義軍(後稱紅軍)於8月1日凌晨2時,由朱德、周恩來等指揮,向駐守南昌的不願起義的國民革命軍進攻,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起義軍佔領了全城,公佈《八一起義宣言》、《八一起義宣傳大綱》。國民政府(武漢)方面,則馬上調集軍隊包圍攻擊,擊敗紅軍光復南昌,紅軍敗退,於8月3日撤離南昌向福建、廣東南下。
說起來很有趣,這南昌起義共黨領導的起義軍隊是哪些部隊?名義上都是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部隊,但其中部分部隊不滿國民黨右派的政策,決定以武力反抗,是謂起義,和武昌起義要推倒滿清政權的意思差不多。起義部隊主要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張發奎部所屬第9軍(副軍長朱德),第11軍(軍長葉挺,黨代表聶榮臻),第20軍(軍長賀龍),這幾個軍所屬的各師各團,有些因不願起義而脫離,故起義軍總人數約2萬餘人。
大陸江西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序廳在保留了原有第一槍、軍旗等核心要素外,採用了全景大型雕塑。(中新社)
武漢國民政府派出攻擊起義軍的是國民革命軍第5方面軍朱培德所屬第3軍(軍長王均),第6軍(軍長程潛)以及第2方面軍張發奎所屬第4軍,總人數較多,故佔優勢。8月7日,張發奎率第4軍入南昌,接着追擊紅軍部隊。紅軍突圍主力由周恩來、朱德率領,到閩粵邊縣大埔時,約數千人,國軍第32軍錢大鈞部在三河壩攔截激戰,是爲三河灞戰役。
紅軍後轉進饒平縣而潮汕,至梅州市豐順縣湯坑境時,終因衆寡懸殊,起義軍幾全軍覆滅,周恩來等赴香港,朱德、陳毅餘衆僅數百人,朱德、陳毅力排衆議,堅決維持隊伍完整,「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而後是朱德部在湖南南部佔領7至8個縣,成立蘇維埃政府,壯大了共黨聲勢,接着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隊伍,也就是以農講所爲鐵粉的部隊在井崗山會師,在井崗山建立了共黨的根據地,乃能繼續有力地與國民政府爭雄。
由三河壩而說及的這一段概要故事,可以瞭解「八一」2字的由來;同時要知道,起義這一票人的領導,周恩來是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朱德從國民革命軍二方面軍第9軍副軍長,都是共產黨黨員,故「八一」南昌起義,是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內部的一次軍隊分裂。
南昌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這次事件使共產黨開始擁有完全在其控制之下的武裝力量,是共產黨真正能以武力奪取政權的開端。8月1日被人民政府定爲建軍節,原由在此。不過,當時對外宣稱是以國民黨左派名義起義,實際上是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黨左派軍隊和國民黨右派軍隊的分裂,由合而分是也。以後的國共內戰,就是這兩票軍隊,殺來殺去的過程,當然雙方都有各自的理想和自認的使命。
我們一家坐在小木船上經過三河灞,就在三河灞的河邊停留一晚。當時大約是民38年(1949)7月30日,離8月1日還有兩天。但覺夜風徐來,蟲聲唧唧,是睡大覺的好時光;鄉間新聞閉塞,我們哪能知道,正在這安寧停泊之處,正約是22年前,中國人對中國人因意見不同,又一次自相殘殺的血腥現場;三河壩戰役,雙方各陣亡1000餘人,以十分之一已結婚估算,起碼爲中國製造了200位寡婦和離落的家庭。
第二天,木船到達潮州,快要進入汕頭市了,有憲兵攔船檢查。憲兵頭載白色頭盔,畢挺的草綠軍服,寬腰帶,黑皮鞋,手持卡賓槍,當時真覺得這名阿兵哥帥呆了。這憲兵真是替胡璉兵團,建立了好形象。他到船艙中一眼看透,是一個要遠行的家庭。家四兄偉潭,5、6歲時曾隨先母講北京話,故能說些國語,就和憲兵用國語攀談起來,憲兵還是高中生,態度溫和友善,證明教育有多麼重要。不久,我們就到了汕頭市。
我們叫了人力板車,拖着行李,另坐着幾部黃包車,來到浩公友人,國民黨汕頭市黨部主任委員張公略先生住宅,在他家中打地鋪停留了兩個禮拜。當時的汕頭市,比梅縣要繁華多了,但還沒什麼汽車,連三輪車都少見,人拉的黃包車卻不少;而梅縣,黃包車罕見,板車不少;蕉嶺則還有少許在車尾載人的腳踏車,平遠連載人腳踏車都沒有,都步行走路,再不就僅能攔商車搭黃魚了。
從張先生處拿到入臺證,船票已定好8月13日,由汕頭直開高雄的平興論,我們基本上就待在張府等候。有幾個晚上,我們較年長的兄弟4人,問清了路徑,晚飯後到比較熱鬧的街道逛街,五光十色,是第一次開洋葷徜徉在繁華的都市街道上。
汕頭市是粵東的海港,也是大陸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珠海、汕頭3個特區之一,和香港向有直接來往。故在繁華的街頭,常見小販叫賣香港進口的衣物鞋襪之類,四哥偉潭身上有4枚銀元,我們四兄弟,乃在地攤上,每人買了一套新衣褲,各一雙力士膠鞋,形象較佳地去臺灣。
8月13日我們又是板車、黃包車到了碼頭,第一次看到龐大的海輪,十分驚奇,真像父親以前告訴我們,一個大海輪船,可以把我們的祖宗堂屋裝下去。我以後做了海軍,以專業眼光回溯這艘平興輪,應該是3千噸至5千噸的中型客貨輪吧。我們買的是艙底票,通風不良,艙底中的大冰庫,庫門打開時的腐臭氣味,好像至今仍停留在鼻尖上!風浪不是很大,除了小弟妹們不適吵鬧外,在艙底的一個晚上,很快就過去了。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