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日關係關鍵在政治互信

回顧7月下旬東亞峰會期間,中日外長還爲南海問題激烈交鋒,王毅曾當面斥責岸田文雄分化東協國家,北京外交部亦抨擊「日本既非南海問題當事國,又曾有過不光彩的歷史,沒有資格對中方說三道四」。短短的2個多月時間,中日從瀕臨衝突邊緣迴歸到理性對話,除了外交上的折衝樽俎,主要出於務實心態。近年來,中日已全面陷入外交競爭、軍事對立、貿易減緩、交流障礙的局面,雙邊皆將對方視爲假想敵,釣魚臺海域頻繁的船艦對峙,隨時可能因擦槍走火而爆發軍事衝突。

北京《環球時報》更針對大陸反日情緒發表社評警告,「冷和的中日關係萬不可走向冷戰」,認爲中日分歧與矛盾多屬意氣之爭,毫無傾力一搏的必要,一旦擦槍走火,點燃兩國民間的仇恨情緒,對東亞和平穩定必然造成難以彌補的悲劇。中日貿易額去年雖創3千億美元的新低紀錄,日本對中投資亦大幅衰退,但雙邊經濟合作依然甚具規模,間接牽制北京與東京走向軍事對抗的決策。

日本經濟歷經20年的低迷,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安倍晉三的內心即便充斥反中思維,卻無法不務實面對中國這個永遠搬不走的重要鄰邦。誠如安倍最近在日本衆院的施政報告不提「中日友好」,卻再三強調會以大局爲重,推進改善中日關係。杭州G20峰會期間,安倍殷切盼望舉行「習安會」,用心不言而喻。

未來的中日關係能否回到正軌,依然存有變數。就官方立場而言,北京希望日方誠心視中國崛起爲機遇、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妥善處理兩國敏感議題。

北京─東京論壇召開前夕,中方40餘架各型戰機飛越宮古海峽,名爲測試遠海實戰能力,實則針對日本防相稻田朋美訪美時表態將與美國共同巡弋南海,碰觸到中國的紅線,對日擺出不惜一戰的架勢,難免會阻礙到中日改善關係的進程。

日本把中國視爲假想敵的態勢,亦不曾動搖。9月下旬安倍訪美時,重申中方必須遵守國際規範,聯合國大會演說時又呼籲中國放棄用武力和威脅解決紛爭;近日安倍的施政報告提到海洋秩序問題時,則以不點名的方式繼續譴責中國海監船艦不斷駛入釣魚臺海域。

即便在北京─東京論壇會上,中日亦未停止相互攻訐。日方要求中方遵守國際秩序,中方則譴責日本介入南海爭端。中日涉及領土主權爭端的議題上,雙方毫無交集,安倍內閣且已決定在宮古羣島等島部署射程300公里的新型地對艦導彈,中日相互防範的心態不易改變。

中日民間交流似乎亦不容樂觀。根據「言論NPO」與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公佈的年度民意調查結果,今年日本人對中國壞印象的比例(91.6%)較去年(88.8%)增高,中國人對日本無好感的比例(76.7%)則較去年(78.3%)微幅下降,難怪岸田文雄爲此表示憂心。

細究中日民間負面看待對方的原由,多與官方批判對方的立場相同。日本人反感中國機艦動輒進入釣島海域,批評北京霸道的國際行爲;中國人認爲日本對二戰侵略罪行不知反省,侵犯釣島的中國主權,勾結美國圍堵中國,日本政客更不時出現傷害中國人的言行。

無論官方或民間,中日關係都潛藏許多短期間難以克服的問題。有效的危機控管成爲避免中日軍事衝突的關鍵,目前中日已啓動預防偶發性的海空聯絡機制對話,或有助於雙邊因誤判導致衝突。

唐家璇強調,中國不會擠壓日本的深層發展空間,且會持續爲日方帶來紅利,但也希望日方能客觀認識中國發展,抱持共同發展的信心。這些話其實反映了中日關係依然脆弱,未來雙邊加強建立政治互信纔是當務之急。李克強出席預計11月底東京舉行的中日韓峰會,或爲中日關係走出夢魘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