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以臺灣優勢迎接海南機遇

旺報社評

海南省4月、5月將有兩場重要國際活動,博鰲亞洲論壇與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近3年來已有明顯成果,中共中央更進一步推出量身打造的新政策,期待疫情過後能發展成爲另一個深圳。

海南自由貿易港 蓄勢待發

2018年4月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宣佈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探索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去年6月1日發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3年來,海南新增大小企業76.3萬戶,超過過去30年的總和實際使用外資連續3年翻倍,累計達52.7億美元,超過過去30年實際使用外資總量的一半;人才引進23.3萬人,同比成長675%;高新技術企業數量3年來增加273%。

大陸現已有21個自貿試驗區,堪稱遍地開花,自由貿易港則僅海南1個,制度與政策開放力度更大。大陸常說「制度創新」,海南更創造「制度集成創新」一詞,自詡制度與政策全套創新。海南亮眼成長數據的背後,正是「制度集成創新」帶來的推力。

大陸以非常之舉推動海南自貿港製度創新,國務院發改委、商務部4月8日聯名公佈《關於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推出22條爲海南量身打造的特別措施,內容覆蓋醫療、金融、文化教育以及其他等五大領域。次日大陸央行等四部門聯合發佈33條措施,從提升人民幣可兌換額度支持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到完善海南金融市場體系、擴大海南金融業對外開放。

同時,海南自身也積極探索創新經驗,3年間海南已發佈12批116項制度創新。近日發佈的第12批5項制度創新,包括「社保」、「醫保服務一體經辦」、「一網通辦」等基層制度創新。這些制度創新大幅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優化營商環境,也提升了社會治理水平,正研擬中的「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將賦予海南更大立法權和改革自主權

大陸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海南自貿港正處於雙循環的交匯點。在地理位置層面,海南連接了大陸和東南亞兩個全球最活躍的市場;在政策層面,自由貿易港幾乎所有的政策都是爲了促進國際投資和貿易自由便利。海南自貿港對接國際經貿規則,將吸引雙循環中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在海南匯聚,必然會迎來新的發展格局。

海南自由貿易港蓄勢待發,臺灣不妨打開思路迎接海南機遇

臺灣人纔不缺席 共同發展

一是投資環境好。海南擁有大陸最短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擁有最低的企業稅負,比如企業所得稅,海南鼓勵類產業企業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高端人才享受最高15%的個人所得稅。現在,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框架初步建立,這一系列措施落定之後,海南可能成爲世界範圍內市場準入的典範

二是機遇多。大陸賦予海南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和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的戰略定位。醫療、文化、教育、旅遊等服務業作爲重點,同時針對商業航天遺傳資源、新能源等前瞻性戰略性行業,也推出創新性政策舉措,這些行業在海南發展將更優勢。未來海南將成爲大陸吸引投資的重要區域,成爲面向東協的區域性市場和重要開放門戶臺資、臺企、臺灣人纔不應缺席。

三是臺灣優勢。對臺灣而言,與海南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有許多可以彼此借鑑之處。海南將大力引種全球熱帶水果新品種,推動傳統海洋漁業發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此外,養老產業、生態旅遊業等既是海南未來發展的重點,也是臺灣的既有優勢產業。海南與臺灣可以互取所長,共同發展。

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與發展剛剛起步,無論是想創業的臺青,或希望擴張版圖的臺灣企業,機遇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