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邏輯」看中華民國的存在
旺報社評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針對媒體有關《中華民國憲法》的詢問,提及「國民黨發動反人民內戰,敗退臺灣島」在臺灣掀起波瀾。蔡政府藉機反嗆大陸,藍營不少人聽了內心也不是滋味。換位思考,今年是中共建黨百年,官方在敏感歷史表述上「寧左勿右」不足爲奇,何況國臺辦的表述談不上「左」,最多是「政治正確」,衍生太多聯想,並沒有必要。
一來,中共自建政以來,所有正史、文件、領導人講話對國共內戰的表述,始終把中華民國政府定位爲「反動政權」,此乃中共建政的正當性根基,從未變過。二來,對於《中華民國憲法》,大陸從未承認,但也沒有正面否認或批駁。2014年陸委會主委王鬱琦在南京中山陵前公開講「中華民國已經103年了」時,陸方陪同官員全數閃避,至今大陸還是把中華民國視爲「兩岸政治分歧」,把《中華民國憲法》稱爲「臺灣現行規定」,從大陸國臺辦最近表述來看,這個定位並未改變。
當然,對於「反動政權」這個定位,臺灣主流政黨和民意是不接受的,這裡面就存在兩個邏輯的衝突。在陸方眼中,一箇中國是前提,終極統一也是前提,在此之下,中華民國是一個「議題」。在臺灣看來,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才是前提。這兩套邏輯的對撞,自兩岸接觸後就糾纏不休,九二共識只不過擱置了兩個邏輯之間的矛盾,但一旦觸及兩岸政治議題,或者一旦臺灣的執政黨不再承認九二共識,這兩個邏輯的衝突自然浮現出來。
說到邏輯,就不得不提及不久前大陸媒體人胡錫進提出的「大邏輯」和「小邏輯」之說。照他的理解,「小邏輯」是臺灣內部政黨輪替以及民意鐘擺,「大邏輯」是美中戰略和權力的競合關係。胡錫進認爲,以藍營爲代表的部分臺灣人陷入「小邏輯」之中,所以認爲大陸對臺強硬會失去臺灣民心、讓民進黨得益、讓支持兩岸和平者處於困境之中,但站在北京立場上,「小邏輯」遠遠不如「大邏輯」重要,北京會按照自己的大戰略行事,故對臺絕不放棄武力。
換位思考,胡錫進的「大小邏輯論」對臺灣人可能刺耳,站在大陸立場,不能說無理。不過,臺灣同樣可以引申到大陸應如何看待中華民國及其憲法的問題上。
從北京的立場看中華民國及其憲法,自然是以「中國內戰遺留問題」視之,中華民國政府是一個統治臺灣的「地方當局」,這見之於1979年的《告臺灣同胞書》,亦見之於往後40多年北京對臺政策的各個層面。在兩岸關係上,北京內外有別的「一中三段論」,其實早就否定了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中國」的正當性。
兩岸兩個政權的民心之爭
這是中共角度的「小邏輯」,如果站在中華民族、中國歷史乃至華人社會最崇尚的「民心」的視角,1949年前中華民國政府因腐敗、內鬥等種種原因失去民心,這也是中共贏得內戰、建政的原因。必須要承認,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爲反共而實行的白色恐怖確實壓制了臺灣人民的自由和人權,但同時也要認知臺灣民主化後,無論哪個黨執政,都效忠《中華民國憲法》,臺灣無論哪個陣營的支持者,也都基本認同中華民國的憲政制度及其核心價值。
臺灣歷經7次總統大選,真正否定、顛覆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或主張另起爐竈成立「臺灣國」的人,比例非常低。統派力量仍然存在,但真願意接受中共統治的人也極少。臺灣的未來由民心決定,兩岸關係的競爭是民心的競爭,以1949年爲歷史分界、以臺灣海峽爲地理分界,只要雙方人心的競爭沒有結束,兩岸的競爭就沒有結果。
中國歷史5000年,朝代更迭的本質都是人心向背,如果爭取不到人心,窮兵黷武的統治遲早會以失敗收場。站在中華民族的「大邏輯」看中華民國,仍然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兩個政權民心之爭的「現在進行式」。臺灣現狀存在的意義就在於爭取民心,實力固然重要,更要靠文明與制度,這也是我們堅持兩岸「心靈契合式融一」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