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複製化的反思-老街、衚衕與全球化(陳東伯)

臺灣老街似乎跟夜市一樣,以公版模式複製,隨便一塊地,任何一條街,只要套上公版,就成了當地老街與夜市的觀光推廣,看不見真實的歷史與地方人文特色。圖爲高雄市旗山老街。(民衆提供/林瑞益高雄傳真)

走在三峽的老街上,一定有很多人跟我有着同樣的感受,臺灣老街似乎跟興仁花園夜市一樣,以公版模式複製,隨便一塊地,任何一條街,只要套上公版,就成了當地老街與夜市的觀光推廣,看不見真實的歷史與地方人文特色。

小小的臺灣是多元種族、多重歷史殖民的國家,北、中、南、東皆有着世界聞名的老街與夜市,如北部的九份老街就是國際觀光客來臺旅遊必訪之地,九份金礦有日據時代臺灣被殖民的痕跡,候孝賢的悲情城市,以九份及金瓜石爲場景,描寫國民政府光復臺灣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實行軍事戒嚴,鎮壓搜捕異議人士的事件,反映時代變遷及政權輪替所造成不可抹滅的衝突,探討臺灣人的處境及身分認同的問題。

走訪老街同時,可以感受到不同時代背景的人、事、物,所遺留下的線索與足跡,體驗當地的人文風采與建築的獨特性,豈能是複製模式從甲地完全複製到乙地,如達摩臨終傳位所言「你只得到了我的骨」,卻不得精髓所在,獨特文化歷史與內涵是無法複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地方文化特色在全球化的快速經濟發展同時,卻犧牲了體驗地方文化真實的機會,過去就有國外學者詹姆斯.吉爾摩(James H. Gilmore)與約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 II)曾探討真實究竟是什麼?他們定義「真實」是後現代消費者心目中真實感意涵,以及企業該如何讓產物展現「真正的真實」。

管見以爲「真實」是體現每個地方的後人所承繼前人的故事與文化,而非僅只消費者心中的真實感意涵,意涵是須通過五官感受與認知充實的,然「真正的真實」是不存在的,無論企業如何重建產物,而展現「真正的真實」也不能稱做「真正的真實」,僅能謂「後製的真實」;不論外界如何評價與加工重製,都無法真正走回過去的歷史氛圍中,只能通過足跡與陳述,產生認知而體會,體驗真實價值是經由內化而產出,再通過不斷驗證而接近真實,尤其在現今全球化科技發展下,真實更需要被查證考驗。

另一個例子是北京胡同,雖非外在公版模式複製,創造地方經濟發展,但卻是複製自由經濟發展的商業目的,而部份衚衕毀壞殆盡。2010年中國政府提議拆除衚衕和破舊四合院,並要求當地商戶和居民搬離。其不外乎都是出於商業目的,居民離開後,官方收回土地,通過出售或批租獲取巨大的收益。當然官方也希望產生更多旅遊業收入。但拆除重建後的樣貌,會是我們要的真實性嗎?在過度經濟開發之後,未來還能看到、聽到「門當戶對」與「東廂房、西廂房」的四合院典故嗎?

綜上所言,全球化發展好像也充滿着複製模式,一派以民主爲口號,複製民主經驗,行資本掠奪行爲;一派以一帶一路爲策略,複製經濟發展經驗,行國家主義外宣,在啓動Ctrl+C與Ctrl+V當下,意識形態干擾原本應尊重的各國多元文化與民族認知價值,以及原始環境破壞。

全球化複製化所產生的市場與生活機制,如麥當勞速食改變義大利慢食;巴西爲追上全球經濟發展砍伐雨林令氣候變遷加劇;到最近的新冠疫情從一國複製蔓延全球;以及美國退守阿富汗,長年打壓伊斯蘭教發展等,無一不是全球化複製下的後遺症,值得省思。

(作者爲輔大學士後法律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休旅所)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