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把14臺優秀新創劇目“請進家門”
10月24日晚,隨着序曲《好大的事情在身邊》在上海大劇院響起,扶貧路上的故事開啓新篇章。這部新創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以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的真實經歷爲藍本,還原全國扶貧攻堅戰線的奮鬥與擔當。10月25日一早,帶着前一晚觀摩演出的感觸,來自上海的文藝院團、音樂院校和劇場等機構的負責人就“歌劇創作如何表達當代題材”“民族歌劇的音樂和民間曲調如何結合”等問題,與主創團隊展開細緻討論。
從今年9月開始,上海文藝界就處在這樣熱烈的切磋琢磨氛圍中。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主辦的“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邀請來自北京、江蘇、廣東、廣西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4臺優秀劇目集中亮相,涵蓋歌舞劇、民樂、京劇、崑劇、滑稽戲、彩調劇、川劇、話劇等。其中既有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精品,也有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迎接建黨100週年的力作。
舉辦集中展演,既讓市民觀衆“足不出滬”就能“進劇場,看大戲”,感受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分享最新的文藝創作成果;又能將新創的優秀作品和主創團隊請到“家門口”,促進上海與全國文藝工作者交流互鑑,共同打磨精品,推動上海文藝創作再上臺階。
“小劇團、小劇種,大題材、大勇氣。”江蘇省常州市滑稽劇團創排的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是“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中首部亮相的外地劇目。這部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舞臺作品,來自一個25人的小劇團,用兩個小時“笑中帶淚”的滑稽戲,完成了當代農民對人生命運、對時代變遷的檢視,也啓發了上海院團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的思考。
“陳奐生”這個人物對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原型出自作家高曉聲小說《陳奐生上城》中的主角。《陳奐生的吃飯問題》延續原著人物的性格邏輯和特徵,創作出全新的故事,以表現改革開放40餘年間中國農民的命運變遷。“以往滑稽戲題材很少觸及民生問題這類太‘大’的題材,就怕喜劇效果出不來。”該劇編劇之一張軍坦言。在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文藝評論家酈國義看來,《陳奐生的吃飯問題》很好地處理了這一“碰撞”,藉助和豐富“陳奐生”這個當代文學史上的典型形象,將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以詼諧誇張的藝術手段,生動形象又不乏深刻地在戲劇舞臺上呈現出來。
“這對當下重大題材作品創作中時有所見的同質化現象,是一個可喜的反撥。”酈國義說,“這部劇的成功,再次促使我們思考:選題的確立,如何依託和開掘地域的文化人文資源;形象的塑造,如何注重思想的深刻和故事細節的血肉豐滿;而藝術的呈現又怎麼雅俗共賞,滿足更多受衆的需求……”
看完廣西戲劇院彩調劇《新劉三姐》,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久久不能入眠,“經典旋律一直出現在腦海。主演一張口,我的眼眶就溼潤了。無論老戲新演,還是老戲新排,經典留給我們的精神和價值,給創作帶來強大源泉。”更讓谷好好坐不住的是,《新劉三姐》爲上海崑劇團正在創排的《紅色娘子軍》帶來的啓發和緊迫感。
“請進來”虛心學,帶着問題真研討,真抓實幹促創作。這一次,以“藝起前行”爲旗幟,上海將兄弟省市新創的優秀劇目請到家門口,演出第二天就召開創作現場交流會,各創作主體一起尋差距、找不足、促創新。引進劇目中,《陳奐生的吃飯問題》《新劉三姐》《長安第二碗》《草鞋縣令》等入選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其中《新劉三姐》還入選了2020年度劇本扶持工程。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創新性和觀賞性,展演和研討交流將持續到11月。
有着優良文藝創作傳統和深厚積澱的上海,沒有故步自封,既敞開胸懷,歡迎各方面的創作主體加入重大主題創作,同時秉持謙遜的態度,認真向中央單位和兄弟省市學習,梳理題材和體裁空缺,補足創作短板,以問題爲導向,排查上海文藝創作的軟肋、痛點、弱項,推進上海文藝院團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制定進一步完善提高的執行方案和工作路線。上海希望,和全國文藝工作者們攜手,推動文藝創作高質量發展,繁榮新時代中國文藝舞臺。
2.打磨舞臺精品,砥礪從藝初心
展演過半,上海的文藝工作者處在緊張、亢奮和忙碌中。“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大家在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的驅使下,精心打磨作品,砥礪從藝初心。
就在一個月前,上海市重點文藝創作推進會召開。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重要時間節點,發佈首批39個重點文藝創作項目,吹響上海文藝戰線重大主題創作“衝鋒號”。上海市各創作單位進入掛圖衝刺階段,聚焦在重點項目上實現突破、在上海題材尤其上海特色現實題材方面實現突破、在薄弱門類上實現突破、在創作品質上實現突破等“四個突破”,着力推出一批反映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現實題材的精品力作。
“今年以來,上海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以及區級院團、民營院團抓創作抓得很緊,大家都鉚足了勁,朝着藝術精湛、思想精神、製作精良的目標往前衝。”作爲展演的主辦方之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李明說起自己的感受。由於疫情的影響,大家對全國的整體創作情況並不是很瞭解,展演的舉辦,爲上海與兄弟省市文藝創作的交流互鑑搭建了平臺。這也是今年疫情發生以來,上海舉辦的首個綜合性舞臺作品集中展演活動,展現了上海與全國文藝工作者面對疫情創作不停,創新轉型、積極前行的努力實踐。
上海瞄準的是:做文化“碼頭”,更要做文化“源頭”,抓好創作是根本。去年,上海5個門類6部作品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排名全國第二,上海市委宣傳部獲組織獎,創歷屆上海蔘評“五個一工程”的最好成績。
李明介紹,這輪“藝起前行”展演,有多部“上海出品”的優秀劇目同臺展示。上海歌舞團帶來“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雙獎作品《永不消逝的電波》,這是該劇歷經百餘場巡演後,主創和主演對作品進一步理解、打磨後的呈現。上海雜技團的雜技劇《戰上海》入選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創造性地運用雜技藝術傳遞紅色文化內涵。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刻畫了中國共產黨人爲探尋真理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精神品格。
10月17日晚,美琪大戲院,蘆笙與鋼琴合鳴。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上海越劇院製作的越劇原創大戲《山海情深》,在“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和“全國脫貧攻堅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中首次與觀衆見面。這部作品也入選了今年上海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
“我們想要改變越劇舞臺上固有的一些手段,推出一個嶄新的舞臺形象。”對這部新作,上海越劇院院長樑弘鈞有“野心”。十多天前,看了廣西出品的彩調劇《新劉三姐》,樑弘鈞更堅定信心:“全新的故事運用《劉三姐》原有曲調,從基礎情節再生髮出來,這種‘新’代表了完全不同的生命力,有似曾相識又耳目一新之感。”而如何以戲曲爲載體講好當代故事,在現實題材書寫中體現民生關切、時代觀照與人文關懷,正是《山海情深》主創團隊面對的課題。
擔綱《山海情深》唱腔設計的陳均拿到劇本就被打動了。越劇本就“以情出發”,戲裡有婆媳情、父女情、姐妹情,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調動唱腔手段表達人物的情感。在他看來,越劇不能脫離流派,但不能“套腔”,每一次創作都是對流派的考驗,說到底,流派是爲人物服務的。
說起《扶貧路上》歷時兩年的創排過程,該劇編劇、導演田沁鑫感慨,這次創作對於整個劇組和主創團隊,都是一次向人民學習、被人民感動的珍貴經歷。
記者注意到,這批展演作品中,有不少從當代中國的火熱生活中發現創作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用藝術的語言展現中國人民實現偉大復興的逐夢旅程。有的作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和養分,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介入,使之既保留傳統文化的魅力,又符合當下觀衆的審美。
人民文藝人民創造,人民文藝服務人民——這是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重要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展演期間,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還策劃了“藝術教育”“藝術天空”“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演藝人才培訓班”等多項特別活動,服務大衆,傳遞溫暖向上的藝術力量。(記者 顏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