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麼發達一個國家,爲何三天兩頭髮生核泄漏?

(原標題日本這麼發達一個國家,爲何三天兩頭髮生核泄漏?)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新媒體專電記者王可佳)6日上午,位於日本茨城縣大洗町的一家原子能研究所設施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造成現場5名職員被暴露在輻射環境之中。

其中一名50多歲男性員工吸入大量放射物質,體內輻射量超過正常界限的十倍以上。

這次事故引發了不小的恐慌,讓人立刻聯想到2011年3月,由一場海嘯引發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件。由於污染嚴重,核電站周邊地區就像恐怖電影裡的末日街區一樣凋敝。

一些國內網友紛紛表示,爲啥日本那麼發達一個國家,老是核泄漏?而且茨城離東京那麼近,旅遊、留學都不會受到影響嗎?

【官方:對當地居民無影響】

發生核泄漏事故的日本大洗研究開發中心是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的下屬研究所

事發當時,工作人員正在對研究中心內用於保存試驗用核燃料物質的容器進行檢查。容器中的內袋在工作人員打開容器時突然發生破裂,導致含有鈈等放射性物質的粉末從容器中飛散出來。

朝日新聞援引茨城縣和大洗町政府相關人士的話稱,事故發生後,大洗町根據當地輻射值測量點的測量數據判斷,放射性物質並沒有泄漏到室外,對當地居民生活不會產生影響。

另據其他日媒報道,大洗研發中心在事故發生後,爲確保飛散出的放射性物質粉末不泄漏到當前房間以外,首先進行了緊急處理,致使5名職員在放射性污染環境內等待了3個小時左右。

此外,據新華社駐東京分社記者王可佳介紹,因爲茨城有核電站,所以當地有很多輻射值監測點。就像我們隨時留意天氣預報一樣,附近居民也幾乎天天去查輻射數據。這次核泄漏事故發生後,附近居民更多的是指責研究所管理不善,並沒有對輻射太過擔憂。

王可佳說,準備去日本旅遊的國內民衆,以及在日本留學生活的華人不必擔心受到核輻射影響。

【此次核泄漏事故如何發生?】

據日媒報道,核燃料通常被裝在一個聚乙烯制的容器中,外面再套2層塑膠袋以防止放射物飛散出來。之後,將容器整個裝入另外一個不鏽鋼制的容器中,外蓋用6根螺栓進行固定。

此次放射物泄露是因聚乙烯制容器外的2層塑膠袋破裂導致,操作員稱,當時打開容器蓋時感受到較強的風壓,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粉末藉着強大風壓飛散到房間的各個角落

據悉,該機構並沒有對核燃料定期盤點的機制,此次檢查是應原子能規制廳的要求而進行的。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表示,此次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的容器自1991年起就被存放在保管庫房內,大洗研究中心在過去26年之中從未檢查或確認過內部情況,也沒有留下任何管理記錄。

關於容器爲什麼會發生破裂,專家認爲有幾種可能的解釋。其中可能性最大的是隨着時間推移,放射物會產生 衰變,放出氦原子核,氦原子核與空氣中其他物質的電子結合,會產生氦氣。26年未曾打開,容器內可能已經積攢了大量氦氣,因壓力過高導致塑膠袋在打開前已經發生破裂。

【核泄漏事故頻發,根源在哪兒?】

雖然核泄漏事故並未在當地居民中引起恐慌,但茨城縣生活環境部部長近藤慶一表示,此次事故大大損害了縣民對原子能研究機構的一貫信任。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事後稱,並沒有事先設想到這次檢查會發生塑膠袋破裂的情況。但專家認爲,“鈈衰變會產生氦原子核”應是工作人員所擁有的基本常識

此外,除了26年未檢查、未記錄之外,在通過外部的不鏽鋼容器看不到內部的情況下,貿然打開容器的操作也暴露出該機構在安全管理上存在嚴重問題。

據日媒報道,除了這個已經破損的容器之外,該機構內類似的容器還有20個,今後如何應對將成爲關注焦點。

日本原子能規制廳表示,近期將與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的負責人進行面談,對該機構核燃料的保存狀況、防止放射物發生飛散泄漏的操作步驟及防止員工遭受體內輻射的必要裝備等安全管理情況進行調查,以判斷機構本身是否存在過失和安全管理漏洞

此外,規制廳還要求該機構儘快彙報事故發生的原因及防止再度發生的整改措施

核泄漏事故發生後,日本網友也紛紛在社交網絡上質疑原子能研發機構的管理方式

這次核物質泄漏事件的本質有2點:

1.50多歲的操作員受到高水平的鈈輻射

2.操作方式和步驟實在太過簡陋

爲什麼在操作時不要求使用手套袋進行作業呢?

新瀉縣知事米川隆一:都26年了,什麼橡膠、塑膠的也都老化了吧,有點外力肯定就破了。管理實在太不靠譜,令人無語

說沒有預想到類似事故發生,其實不就是人員失誤嗎!

又說什麼在預計之外,想以此爲藉口減輕責任,日本的道德危機正在持續向不好的方向蔓延。

這就是完全沒有危機管理、對策的證據。

下次一旦發生核電站事故,結果也會是同樣的——讓民衆等待結果遭受大量輻射。

文內截圖由前方記者提供)

(原標題:日本這麼發達一個國家,爲何三天兩頭髮生核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