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以立場適得其反 美國陷兩難
大陸學者認爲美國親以立場已在國際社會陷入兩難。圖爲以色列特拉維夫街道上,將拜登描繪成捍衛以色列的超級英雄。(美聯社)
以哈衝突發展至今,演變爲伊朗對以色列發動襲擊的緊張態勢。大陸國際關係學者分析,多年來,華府一直試圖把巴勒斯坦問題放在次要地位,但隨着幾十年來迦薩地帶最嚴重衝突的爆發,美國的親以色列立場適得其反,在國際社會面臨兩難境地,而這正是中國贏取外交聲譽的「良機」。
迦薩地帶戰火未歇,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決議草案,均遭中俄等國否決。香港《南華早報》14日引述喬治亞特比利西歐洲大學教授阿夫達利亞尼說法稱,爲應對中東局勢、烏克蘭危機以及俄羅斯與西方的對抗等,美國可能分身乏術,因而使中國從中受益。
大陸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朱永彪表示,多年來,美國把巴勒斯坦問題放次要地位。現在隨着幾十年來迦薩地帶最嚴重衝突的爆發,其親以色列立場適得其反。他強調,中國自然要對美國的錯誤政策進行駁斥和反擊,「這符合國際社會的絕大多數意見」。
朱永彪認爲,「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如何分配資源、塑造形象、爲盟友提供支持,以及美國是否在巴勒斯坦問題上聽取公衆意見,都已成爲了中美兩國的競爭點」。據他觀察,中方目前正加大對以色列軍事行動、以及美國「片面」支持其中東頭號盟友的批評力度。
報導稱,迦薩地帶的衝突也爲中美合作提供難得機會。「在中東,中美既有對抗也有合作,這是兩國關係最近的一個特點」,朱永彪並提出,「以哈問題需要主要大國之間的密切協調,關鍵在於中國無意在該地區尋求主導地位或取代美國,因此,中美有合作的機會和空間」。
但也有專家認爲,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仍顯不足。以色列國家安全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奧裡恩稱,從整體來看,中國顯然未必能坐收漁翁之利。他提到中國「爲船隻提供國際保護」方面和美國不同,並指中國對中東局勢的立場,可能使北京獲得以色列商業和技術的管道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