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初戀》暖心動人,同志電影也能不再高冷
▲《親愛的初戀》。(圖/《親愛的初戀》劇照,以下皆同)
文/彭紹宇
若你不排斥同志電影,但還沒有心理準備面對太多裸露畫面,或是過於悲慘心痛的劇情,那麼《親愛的初戀》就是你的最好選擇,這也是爲何即便它稱不上是一部神片,但絕對會爲同志片在影史當中留下一個重要的位置。
片中主角賽門是一個即將畢業的高中男學生,他長相帥氣人緣也好,在學校有着幾個要好的朋友,更幸運的是,他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在外人看來,他似乎就是個人生勝利組,然而他藏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他是一名男同志。有天看見學校部落格刊登一篇匿名的出櫃文章,他好奇之下以化名傳了封信給發文者,開始與這位不知道長相的男孩密切交流,展開了在出櫃和隱瞞間自我認同掙扎的故事。
乍聽之下有些荒唐,爲何會暗戀一個連長相都沒看過的人,以及在片中他因爲恐懼被揭露性向而不成熟地傷害了身邊朋友?然而放下理智嚴謹的眼光,想想青春年少的我們,是否也曾有過想像網友的經驗?當他又剛好和你一樣共享這個大秘密時,那種想像會演變成爲連結,而這對於那些仍在深櫃中的同志,或許是個難得能夠傾聽真實的耳朵,自然會產生依附,甚至是愛戀。
賽門正處的年齡階段,是所有人都會迷失自我的時刻,不僅身體成長,心靈也正在急速成長,而性向卻在他肩上多增加一個沉重的迷惘。從最初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同開始,他長期以來堆砌的美好形象,表現出迎合社會期待的模樣,這些都是他爲自己穿上的保護色,正如最初提到的,縱然他有羣無話不談的死黨、有個和樂融融的家庭,他也無法輕易脫口這個秘密,因爲最害怕的莫過於親手摧毀了這個美好狀態,片中賽門說:「不是因爲我不想告訴你,而是怕說了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不知道他人能不能夠接受,所以選擇遮掩、佯裝,維持一個表面的和樂假象,但最後換來的是一個壓抑扭曲的靈魂。
的確很難做抉擇吧。當觀衆在看這部電影時,也會不知不覺將自己帶入賽門這個人的心境,真正切身感受到那種兩難,無論做哪一種選擇,都是天翻地覆的改變,我們懷疑自己真的有那樣的本事去接受嗎?幸好賽門擁有一對開明的父母,尤其是母親那句「你還是你。」(You are still you.)以及與父親那段對手戲,都是整部電影當中最動人的風景。
每個人都有害怕出櫃的秘密,那個秘密可能是性向、個性、情緒或所有不想讓別人知道的真實面,所以人們不可能沒有需要出櫃的一天。然而我們所期望的,是哪一天能夠不再因爲「性向」而出櫃,就像電影的標語「爲什麼異性戀不用出櫃?」與導演詼諧的幾幕異性戀出櫃畫面,讓觀衆看得捧腹大笑,但也在當下意識到,正因那些可能隱藏在心中「性向正常不正常」或「精神有沒有病」的污名與刻板印象,才讓我們覺得這些畫面過於荒謬而發笑。我們還是我們,不會因爲性向愛男或愛女,而突然有任何改變,會帶來改變的都是那些不理解與歧視心。
然而爲何會說「這部片爲同志片在影史當中留下一個重要的位置」?由於同志片就像其他所有異性戀愛情片一樣,有所謂的商業主流電影,也有所謂的藝術片,但過往同志片常常都是屬於偏冷門的藝術片,如同近年來的《因爲愛你》、《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或《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等,這些片的藝術成就極高,但因爲劇情艱澀難懂,讓這個本來就離普羅大衆有些距離的題材更爲小衆。於是這便讓這部看似沒那麼特別的片變得超級特別,雖然劇情有些空洞平庸、人物設定更是夢幻過頭(例如角色盡是帥哥美女、父母如此明理開放),但它對同志片而言卻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親愛的初戀》是首部好萊塢六大片商主打的同志商業片,也證明LGBTQ題材在好萊塢能夠貼近主流大衆,因爲抽開性向部分,它就是一部拍到爛的校園戀愛喜劇片,但因爲在這個時點出現,即扮演着承先啓後的意義,我們也能夠期待在這之後有更多以酷兒爲核心主角的商業片出現,它並不是那麼神,也可能在好萊塢得獎季顆粒無收,但它擁有吸引大衆進戲院觀看的特質,擁有被多數人討論的魅力,所以開玩笑說,如果哪天也被批評這類同志校園YA片是拍到爛,就是同志片真正成功的時候。
許多人都說看完這部電影,下定決心要和家人或朋友坦承自己秘密,電影的力量就是這麼令人震懾,在某個猶豫當下成爲一股推力,讓人勇敢做出過往所不敢想像的事。但還是要明白電影只是電影,現實生活中很難有這麼友善的老師適時制止霸凌,或是這樣善解人心的父母,甚至是如此輕易原諒、接納的朋友,社會上必定有更壞更無知的人存在,因此真正能給自己勇氣的人,依然只有自己。
不過這部電影絕對是一部值得每個人都去看的佳片,甚至應該成爲老師教導性向教育時播放給學生看的觀摩──因爲不那麼寫實,不那麼刻意強調黑暗面,所以才能讓更多人接受,或許也因此使得愈來愈多人將自己帶入那個擁有天大秘密的少年賽門,而這不就是同理心的開端嗎?
●彭紹宇:政大外交系學生,現爲自由影評人,認爲電影傳達生活的本質,也是生命的延續,因爲從電影得到許多,也希望介紹好電影給更多人。在各大媒體都曾發表文章,目前於ETtoday韓娛版開設專欄「彭紹宇看韓國」。看更多請至部落格【彭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