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房發現大量舊文書 歷史迷鑑寶
歷史文化愛好者連續兩日來僑房協助清理這批舊時文書。(李瑋瑋攝)
東區庫充村是中山開縣先賢陳天覺的故鄉,村內現仍保留大量碉樓和僑房。近日,一間建於1936年的僑房裡保留的大量文書類資料對外「曝光」,本土一羣歷史文化愛好者相約1日和2日連續「鑑寶」,希望從這些舊時文獻中搜尋時代印記。
該僑房是一棟單體樓,上下共計三層。據代爲看管僑房的陳姨介紹,屋主陳伯是她的大伯,早在上世紀30年代前往加拿大,在那邊從事蔬菜種植等,1936年左右回國建成該建築。數十年間,陳姨一家一直代爲看管房子,十分愛惜,保存完好,陳伯的小兒子幾乎每年也會回國探訪。
陳姨近日在收拾房屋時找出大量舊時文書資料,正在庫充從事活化僑房的公益達人「陽光」瞭解此事後,和各方聯絡,希望能發掘這些資料背後的歷史價值。
展現在大家眼前的這棟僑房,外表不起眼,門口掛「中山歷史建築」牌匾。走進堂屋,正對門口的門楣上掛着一塊牌匾,上書「民族精神」。「之前在其他僑房上看到過『國富民強』,掛這四個字的,特別少見,說明這家屋主很有正氣。」來自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的黃麗雯老師說。
陳姨在收拾屋子的時候,整理出大量的文書資料。文書資料分爲幾類,一類是各類屋契、票據、入股書、租金簿等。一類是日常記事簿類,比如修建房子用了什麼材料,多少斤、多少錢;日常雜記,家裡日常買的物品及價格,以及部分書信等。還有一些能夠反映歷史生活氣息的各類資料,比如1950年的消防費收據長啥樣?當年的電費單價多少?上世紀70年代的他們去中山哪家照相館沖洗照片?還有上世紀80年代的僑匯商品供應證,可買食糖、工業品等。
民間歷史文化愛好者馮文源說:「這裡面第一手文獻資料之多,可以寫一本書了,令我這個平時看到本土歷史二手文獻都沾沾自喜的人目瞪口呆。」
接連兩天,這羣愛好者自願組成清理小組,將這些文書先用塑膠袋封裝保存。1月2日,來自華南師範大學的兩位歷史學老師也聞訊而來,他們建議,這些珍貴的文書經不起一次次翻查,「可以諮詢文物保護專業人士意見,如何做好存儲,然後可以進行翻拍資料化,今後如有想研究的人可直接看照片,減少對文書的進一步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