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路里額度這麼寶貴,真的要貢獻給糉子?

糉門光耀,任重道遠。

走在中國的街頭隨機拉一位同胞,讓他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想必很快會提到端午節。畢竟有“放假”這個金閃閃的屬性在,誰(打工人尤其)能不愛?所以端午貴 爲當今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毫無爭議。相信三天後,“安康”這個一年只用到一次的問候語,必將叮叮咚咚響徹每個人的微信。但是同樣隨機拉一個路人,選擇最喜愛的傳統食物,那糉子別說是四大了,能否上榜都堪憂。作爲端午IP裡最重要的產品,糉子在這個時代,處境略顯尷尬。

不像餃子這種 制霸東亞的食物,過節時它是習俗,不過節時它是習慣。全國人民過不過節都吃餃子,北方人民過什麼節都吃餃子。相比起來糉子的日常屬性要淡太多,和它的難兄難弟——月餅一樣,再不拯救拯救,就成節日特供了。

綠油油草本的穿搭之下,糉子的內部極爲硬核。當今糉子的江湖,甜鹹兩大門派之下,高手衆多:鮮肉、火腿、蛋黃、排骨、豆沙、蜜藕、紅棗、花生……其實說白了,當今的糉子已經做到了包羅萬象,上至山珍海味下到街頭零食,中國人能放進嘴裡的 東西都可以包成糉子。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餡料,最終都彙總爲五個大字:糖油混合物。喜歡吃甜口的,那豆沙是入了白糖、豬油炒過才香;喜歡鹹口,那肉必須肥瘦相間、熬至透油才爽。再與稻米混合到難捨難分,每一顆糉子都是棱角分明、貨真價實的熱量炸彈。當然也有人說,糉子也可以不搞這些噱頭、迴歸初心,是的,糉子素面朝天本真的模樣——一大份主食,更別提糯米過量食用會增加腸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等問題。

太過 硬核,或許就是它在這個人人計算卡路里的時代裡缺乏競爭底氣的一項硬傷。

看似自帶包裝的糉子絕對不是什麼方便食品。大部分鹹口的糉子,都需要加熱後食用,否則口腔即將面對的就是凝固狀態下的動物油脂。部分甜口的糉子適合冷吃的,但這個冷是指蒸煮後自然降到常溫,而非從冰箱裡拿出來回升至常溫,因爲糯米會變得很乾硬。

糉子更不便攜 ,除非是剛包好的生糉,但凡它熟透過一次,糉葉就難免是黏糊油膩的,需要包裝外面再加容器。而剝完一顆糉子還能做到不洗手的,絕對屬於掌握了什麼絕活。

糉子還相當不好做。 現代人親朋好友聚會,偶有意氣風發的時候,說:咱們一起包餃子吧。隨着社交媒體教程的普及,以及疫情三年的居家修煉,現在人均廚藝顯著長進,但真的鮮少聽到號召一起包糉子的。糯米需泡發,糉葉也非家庭常備物,更別提糉葉手法不熟練,就是個葉子做的漏斗。

如此一來,糉子既跟不上快節奏生活的三餐需要,也難以提供節假日聚會的儀式氛圍感。

熱量高 ,不便捷,這些缺點在我們泱泱吃貨大國又算什麼困難。奶茶們也就安慰性地宣告個半糖、三分糖,照樣大行其道,誰高舉的減肥大旗下沒有一顆赤忱的饞魂。談麻煩,大閘蟹難道不配有姓名,還不是乖乖地變成蟹粉、禿黃油走進食客的胃。

糉子其實不是知錯不改,而是改完了往往就不叫糉子。

糉門是一個着裝要求很苛刻的門派。 基本上我們只管用 或 、簕古子葉等製作的稱爲糉子。這就使得糉子們很容易叛 逃或者自立門戶。一顆糉子,穿上荷葉就叫糯米雞,穿上面皮叫燒麥,裸奔叫糯米飯糰,裸奔後躲進碗裡叫糯米飯。所以對一顆糉子來說,馬甲纔是本體。除非反其道行之,管糯米雞叫荷葉糉,燒麥叫麪皮糉,糯米飯叫散裝糉,甚至東北飯包也不是不可以叫白菜巨無霸糉。否則糉子在包裝和形式上的改良,都多半給別人做了嫁衣。

某五星酒店出品的糉子,一顆內含鮑魚、海蔘、瑤柱、蝦米,一顆攜帶火腿、松露、牛肝菌……再加上米其林餐廳的手藝,你就說怎麼可能不好吃!可吃完了想說YES,BUT。YES是它美味,BUT是明明也可以選擇單點海鮮佛跳牆、黑松露醬牛排,米飯咱們自己酌情,偏偏它們不裹在一起就不能叫糉子。

糉子曾經與好兄弟月餅一起走上通過過度包裝主打節日限定禮品市場的邪路,如今還算是在日常生活中佔了一席之地。但形制難以妥協,優化替代方案衆多,仍是擺在糉子面前的難題。

端午將至,振興糉門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