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更多的“姜萍-王閏秋”式溫情相遇
總遺忘第2名的我們,這回竟記住了一次數學競賽初賽的第12名。
近日,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的17歲女生薑萍,以高分突圍進入全球數學競賽決賽,在網絡走紅。和衆多清華北大等名校背景的學子一起,名單裡的中專生顯得如此扎眼。在我們傳統的經驗認知裡,中專生往往與職業技能密切相關,在基礎學科的知識儲備方面或多或少有所欠缺。正是因爲這份衝突感、反差感,姜萍讓廣大網友大吃一驚、眼前一亮。
而姜萍的出圈,又催生出有衝突感的討論。高手被埋沒在民間,我們是否應該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新審視人才選拔機制與評判標準?職業教育或亦人才濟濟,我們是否長期以來盲目追捧普通高中教育培養的名校學子?衝突感讓話題熱起來,流量爆棚。
誠然,理性解讀審視與適當延伸理解姜萍的出圈無可厚非,但聚焦於這一具有代表性但不一定有普適性的個例,將討論上升至各種站位、宏觀對立的衝突兩面來製造話題、拔高立意,便顯得過猶不及。我們不必因爲女生取得初賽第12名,而站在性別對立的角度爭執究竟是男生還是女生更擅長學數學,我們只需看見一位優秀女性在數學科學的領域閃閃發光;我們不必因爲一位服裝設計專業的中專生進入數學競賽,而抨擊名單上的名校學子,我們只需聚焦一名奮鬥青年跨專業探索求知與奔赴熱愛的熠熠光芒。
抽離出具有衝突感的標籤背景後,姜萍的出圈本質上是一個熱愛數學科學的女孩在伯樂的引導幫助下,於全球數學競賽決賽頂峰相見的溫情故事。姜萍的老師、江蘇大學數學專業碩士畢業生王閏秋,面對熱愛數學主動求教的姜萍,不遺餘力地將她引入高等數學之門,引入偏微分方程的研究方向。這也正是該賽事首屆金獎得主之一、北大青年數學家“韋神”韋東奕的研究方向。當姜萍以93分的初賽成績耀眼出圈時,王閏秋老師也在本屆大賽的初賽拿到了個人最好的成績——全球排名125名。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這場師徒相遇絕非“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邂逅,而是自我刷新、雙向奔赴的溫情相遇。這亦非缺乏普適性的個例,只不過姜萍自身附帶的具有衝突感的標籤,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其特殊性與影響力。剝去衝突感的附加後,“姜萍-王閏秋”式相遇溫暖依舊,更爲親切平常。或許決賽入圍名單裡每一位看起來理所應當的名校生都或多或少遇見過自己的“王閏秋”老師;或許在車間裡的一個年輕鉗工,也遇見了自己的“王閏秋”老師,讓他有一天成爲大國工匠;或許在鄉鎮衛生所裡一個剛畢業的醫學生,也遇到了自己的“王閏秋”老師,讓他更快地成長爲一位名醫;或許那名剛進派出所實習的警校學生,也遇到了自己的“王閏秋”老師,幫他有一天成爲刑偵高手;或許一個在小河塘裡撲騰的小牧童,因爲遇到了自己的“王閏秋”老師而成爲未來的跳水冠軍……
無論是聚光燈下,還是光影之外,在各行各業角角落落,都存在這樣溫情的相遇——經驗源於實踐、智慧源於傳承,共同熱愛、共同追尋、相互激發,“王閏秋”老師們蹲下身伸出手,成就了好苗子也激活了自己。
事實上,在各行各業的金字塔頂端,達到最精深境界的人如鳳毛麟角。也因此,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得一知己足矣!就如在偏微分方程的研究方向,在當地一箇中專學校能熱愛,並輾轉反側寤寐思服地思考學習的人,屈指可數。姜萍與王閏秋,可謂知音難尋。
而能得到知己相逢的快樂,必須有自己的熱愛,對某一方面的鑽研,達到一定的精深程度。
這樣,我們便可能成爲自己領域的幸運“姜萍”,也有機會遇到傳遞幸運的“王閏秋”,我們也能享受這溫情相遇的歡樂。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大三學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