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如何防控輿情?從姜萍事件說起

姜萍事件後續,今天刷屏。 由此,引出大廠該如何防控輿情的問題。

很多輿情,本可避免。沒能提前排雷規避掉,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所有人引以爲戒舉一反三:

一,面對專業問題,要有敬畏之心,不要失去新聞人的調查精神。

高等數學,顯然是“專業”的。而絕大多數的企業公關,都是文科生。

說實話,作爲文科生,黑板上的那些公式我也完全看不懂。作爲一個看熱鬧的,我也沒有去辨識它的義務。

但作爲阿里人,就不一樣了。你要做這個宣傳,就要想弄清楚裡面的事兒別留個雷啊。

尤其是,作爲公關人員,應該提前預判到這個宣傳一旦傳播出去可能形成巨大傳播效應,從而保持一份更加的審慎。

當年的媒體人,都是有這種求真求實的意識和精神的。我在媒體做記者的那些年,對於上了標題、成爲新聞核心點的內容,經常會接到編輯的質疑電話,求證、確認,要求提供證據看看,一些編輯部拿不準、覺得發了可能有麻煩有爭議的點,會被去掉,或者模糊掉。

我特別不認同一種觀點:我們不是媒體,沒能力去調查。

我有個法律自媒體號叫“改變de力量”,我的運營人員當時給我報了個題——一個清華大學法學院的畢業生做了律師,卻因爲沒案源,只能和各種社會底層人員住在城中村並每天靠這些人接濟爲生。這個自稱是清華大學法學院的人,開了個微信公號,發了大量“特別文學又貌似生活實錄”的文章,其中有大量能上標題的細節。後來我的人經常多方核證,確認這個人確實是清華法學院畢業生。

如果攢一攢,直接發,以我這個公號的粉絲量,一定成爆款。但我還是覺得存疑,雖然現在律師行業確實不景氣,但清華畢業生在北京會慘到這個地步嗎?同時發現大量疑點。我讓我的人一定要聯繫到他當面做個採訪,弄清楚這些疑點。最後又耗了兩個月,終於確認了這個人所在的律所和真實姓名,找到了他的聯繫方式。這個人面對採訪最終承認:那些文章裡的細節,基本都是瞎編的,屬於以“報告文學”的形式,表現當今年輕律師生活窘迫這個“現實”。然後這個選題我們就放棄了。

阿里,作爲一家雲集了各家知名媒體精英的大廠,最有能力做到這種求證卻沒做到,令人感到遺憾。

二,不要低估公衆和媒體記者的智商,不要抱僥倖心理。

我真不信,這個宣傳做之前,阿里方面就沒有一個人有質疑。但畢竟從新聞點上來說,足夠勁爆嘛。幹嘛自己質疑自己。

作爲企業輿情領域的長期觀察者,我基於以往實踐和大量數據早就發現:那些喊打喊殺的“義和團”,其實大多是營銷號而不是真實的個人號,他們的發聲甚至都不代表自己內心的聲音,更別提代表公衆了。

中國的老百姓,尤其是年輕人,並不傻。只是,哪些選擇看破不說破,哪些說破了自己也沒壓力還能給自己的生活“解壓泄憤”,他們有分辨。

三,KPI重壓之下,動作容易變形。

據我所知,尤其是一些大廠,老闆都是“既要又要”。有爆點,傳播質量高,還得儘快落實儘快發出來,其實有些時候是很難實現的,也是矛盾的。

一些媒體的暗訪調查,特別硬核生猛,但這是基於前期較長的採訪核證過程,和細緻的後期編輯過程的(從這個角度說,三審三校甚至四審四校,確實有它存在的意義)。

以前我就看到過有的大廠的公關,就像石磨上的小毛驢,被鞭子抽的滋滋直叫,但還要拼命盡力往前小跑。那時候,小毛驢一心想的就是趕緊完事把套在身上的傢伙什卸掉,根本顧不上其他了。

四,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配合度,也很重要。

企業公關往往掌握的都是業務部門給過來的二手信息。所以,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配合度,也尤爲重要。

轉型Media人”,以媒體從業經歷爲紐帶,打造一個可以收穫新知和人際的平臺。歡迎加入我們的社羣!

微信號 |xiaoxiaojiayou66666

今年公安專項打擊篇

沙龍活動篇

法律篇

微信公衆號平臺推送規則已調整。

如果希望及時看到

“轉型Media人”推送文章,

如何星標——

進入“轉型Media人”首頁,

點擊右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