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下半場:智能網聯催生新質生產力
“以前談及汽車性能,往往會聯想到發動機、變速箱或底盤。如今,智能座艙、集成電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詞彙,成爲了汽車性能新的代名詞。”近日,中國科協組織汽車產業新質生產力媒體調研活動,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在活動中表示,汽車行業發生鉅變,智能網聯汽車迅猛發展,不斷催生汽車領域的新質生產力。
“汽車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智能網聯則代表着未來。”原誠寅介紹,智能網聯汽車之所以成爲趨勢,與新技術發展密切相關,包括自動駕駛、智能操作系統、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
而關鍵“命門”在芯片。原誠寅表示,與手機芯片、電腦芯片等消費級芯片相比,車用芯片等工業級芯片對芯片設計要求更高,必須具備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穩定性、高性價比。同時,電動汽車芯片成本要遠高於傳統燃油車的芯片,隨着汽車更加智能化,汽車裝載的芯片數量和種類會越來越多。
“當前,我國汽車芯片產業生態相對滯後,從汽車芯片設計、研發、製造到標準體系建設,很多方面仍是空白。重點要解決芯片供給問題,保障汽車產業供應鏈安全。”原誠寅建議,加大投入力度,營造開放融合、可持續的汽車芯片發展生態,同時要避免中國芯片企業同質化、無序競爭和低端產品重複開發,做有特色的汽車芯片產品。
智能網聯汽車廣泛應用,離不開強大的網聯功能。
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鄭繼虎看來,智能網聯產業發展要抓好場景、政策、標準、測試等多方面,但目前面臨着一些現實挑戰。一是通信系統本身存在侷限性;二是各個示範區各自爲戰,導致車端與路端基礎設施間無法有效連接;三是相關立法修訂進程較爲緩慢。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正在優化車—路協同機制,使車輛能充分利用路端基礎設施。同時,加強與各地示範區域合作,將研究成果轉化爲行業乃至國家標準,促進整體路測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與共享,爲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鋪平道路。”鄭繼虎說。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長、長安大學教授趙祥模將目光聚焦在智能網聯汽車應用的外部條件。他認爲,路端智能化發展具有滯後性,標準化體系也是當前一大瓶頸,實現車路雲一體化良好發展是破解問題的重要途徑。
爲此,他建議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具體來說,首先要構建分佈式雲控平臺作爲支持端邊雲一體化的核心繫統,確保能夠有效協同運行,實現各類數據的高效處理與交換。同時,在雲層中實現足夠的資源分配和管理,以便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處理需求。
“在智能汽車領域,人才至關重要,不僅需要高科技運用、產業化研究和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的人才,也需要具備高技能的技術工人。”北京車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燁表示,“智能網聯汽車對技能型人才的知識結構和技術積累要求更高,希望能給這個行業多一些時間和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