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多元入學受益者:開始紀錄自己的學習歷程吧!

▲探索自己的興趣專長,開拓出更多潛力學生才能成爲多元入學受益者。(圖/Sahar Rana/flickr)

文/蕭湘文世新大學研發長)

自從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霍華得.加德納( Howard Gardner)在19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反駁用紙筆「IQ測驗」定終身的論述後,多元學習逐漸變成許多國家擬定教育政策時的核心思考。

多元學習的思考,旨在跳脫昔日以考試引導教學的思考模式,揚棄以成績分數作爲唯一招生選才的依據,讓不同學生能根據各自的潛力特質適性入學。要讓每位考生都能適性入學,同時兼顧公平原則實屬不易。當考試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評比標準時,衆多學校老師家長考生自然而然會將升學準備重心移轉到其他多元選才的指標上。

可想而知,這時的考生除了準備考試之外,還要疲於奔命地花更多時間參加各種競賽、擔任班級幹部、從事社會服務、擔任志工義工、拓展社團經驗、學習各項才藝、通過更多證照檢定、持續累積作品、以及撰寫自傳或研讀計劃等等。對衆多考生而言,參加多元入學似乎不僅沒有減輕他們在校的課業壓力,反而增添更多額外的負擔。

表面上看起來,學校的老師或家長考生都爲了達成多元學習指標而更加忙碌。但從參與一系列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確實也看見孩子們逐漸跳脫過去被動過度規劃安排的學習方式,轉而發展出主動規畫自我學習的能力

教育部爲了結合新課綱,在民國110年即將推行的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便是爲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規劃能力而設計。這裡的學習歷程檔案,包含基本資料、自傳及學習計劃、必修與選修的課程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如具體作品)、多元表現(涵蓋社團、志工服務、競賽或大學先修課程等)及其他。

不論學習歷程檔案的格式爲何,它畢竟只是一種工具。我們的教育不缺工具,缺的是可以支持與執行多元學習的信念和方法。教育是任何一個世代能力養成的基礎殿堂,任何制度都需要審慎的評估與執行,纔不會演變成另一次工具引導教學的惡例

如果我們的環境能讓不同學生在多元學習軌道中主動探索出自己的特質、興趣與專長,進而開拓出更多潛力與可能性,那他們才能成爲多元入學制度下的受益者。

我們都希望看見孩子們在忙碌投入各種活動、競賽、社團、社會服務,或選修各種課程時,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知道自己想要培養出那些知識與技能?知道將來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 從此刻起,就讓孩子們開始練習紀錄自己的學習歷程吧!

好文推蔫

陳宜倩/你聽過跨領域性別研究嗎?

何宗武名嘴化的大數據和金融科技--現代人隨機起鬨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蕭湘文,世新大學研發長,本文經《立報》同意授權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