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脹的政府支出
圖╱本報資料照片
GDP與政府支出的比較
十九世紀德國財政學者華格納(A.Wagner)研究德、法、美、英等國財政支出變化,提出「國家職能遞增法則」,此一法則認爲隨着產業分工,生產過程將帶來更多外部性(externality),爲解決這些外部性,司法、行政必須介入,政府支出也將同步提高。
華格納有先見之明,隨後世界如其所料,屋漏偏逢連夜雨,1930年代大蕭條席捲全球,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完全失靈,經濟學家凱因斯認爲只有擴大政府支出才能提振經濟,羅斯福的新政證實了凱因斯理論,美國於1934年重獲成長動能。
政府僱員增至103萬人
雖然古典經濟學家認爲最好的財政計劃是經費支出最少的計劃,但是在華格納法則、凱因斯理論風起雲涌下,二戰結束後,各國政府職能快速擴張,我國也不例外,行政院原來只有經濟部、財政部等八部二會,如今已經擴至十四部九會,受政府僱用的人力也由金融海嘯前93萬升至如今的103萬人,政府部門處處可見華格納法則。
以十年的財政資料成長率觀察,會發現最近十年變化尤其大,政府職能擴充除了反映在公部門所僱用的人數,也反映在政府支出,支出愈多就代表職能擴充得愈快,根據中央政府預、決算資料,長期以來的十年支出成長率多在20%左右,惟近十年(104~114)成長高達65.2%,今昔有天壤之別,若再加上特別預算,就更驚人了。
值得注意的是,晚近政府支出十年成長率,也大於GDP十年成長率,這是自民國90年以來的惟一例外,以90~100年爲例,GDP十年成長率41%,遠高於中央政府支出成長率11%,100~110年GDP成長52%,同樣高於中央政府的20%,而如今(104~114)剛好相反,GDP成長57%,反而低於政府支出成長65%。用GDP對照政府支出,是因爲政府收入取決於GDP,爲避免過度揮霍,以致財政破產,政府支出自應受此規範。
支出成長超越GDP成長
事實上,主計總處所編的114年中央政府預算報告裡也指出,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3.13兆,佔GDP比率11.8%,這個比率創近12年最高。由此可知,不論是跟過去比,以十年來比,以一年來比,用中央政府來比,用各級政府來比,加上特別預算來比,甚至跟GDP來比,都反映一個事實,那就是近年政府支出膨脹得太快了。
海耶克在《通向奴役之路》一書指出,通向極權殘暴和經濟無效率的道路是由政府善意的干預所舖成的。然而,從最近半個世紀各國發展經驗可知,政府適度干預還是需要的,但無所不管那就是災難了,以此而言,近年我們過度膨脹的政府支出正向我們示警,政府幹預已過頭了,若不加以收歛,只怕海耶克的預言就要發生在臺灣社會了。
小檔案■114年中央政府歲出預算原編3.13兆元,經立法院審查,刪2,075億,法定總預算(歲出)下修至2.92兆,惟2.92兆仍較前一年成長2.5%,相較過去二十多年(83~107)有十年處於負成長,經刪減後的總預算仍高,以十年觀察,政府支出膨脹仍是快的。
小檔案■依主計總處就業調查,民國67年受政府僱用者(含公務員及約聘僱人員、臨時僱用等人力)總計74萬人,96年升至93萬人,103年升至102萬人,113年升至103萬人。另依詮敘部統計,公務員十年來(102~112)也由34.6萬人,升至36.6萬人,十年增加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