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懷真》生命末期的抉擇
臺中榮總前年暑假希望與我合作,對安寧緩和醫療的執行有所研究。我先到安寧病房待了幾天,聆聽了專業團隊的不同聲音,與一些家屬談話,閱讀了不少資料。最令自己感嘆的是小會議室裡白板上病人的名字與年紀,好些都比我要年輕,更令人唏噓的是每一週來此,就看到一些名字已經消失,又添上好些尚未50歲的人。
經過1個多月的觀察與掙扎,我決定不做此研究。這項決定比起病患、家屬、醫療團隊、安寧療護工作者等的決定,微不足道。人生總是在抉擇,心理的、靈性的、家庭的、財務的,都不容易。單單是身體面的,還得面對許多要或不要的難題:是否繼續接受積極的治療?是否及如何接受緩和疼痛的鎮靜劑?止痛劑的量與形式?侵入性管路如鼻胃管、導尿管的承受及因此難免感染而須接受抗生素治療等。此外,最關鍵也是最受重視的:人工呼吸器的使用及心肺復甦術(CPR)。
人,就是一口氣,當病人一旦停止呼吸,醫療人員可能選擇以口氣管內插管或環狀甲狀骨之間軟骨切開,接着趕緊連接人工呼吸器來輔助病人呼吸。侵襲性正壓呼吸器是主要採用的形式,但對生命末期的人,如此侵襲,是否必要呢?
等到無法自主呼吸,呼吸突然停止,CPR登場,醫護人員對胸部中央及胸骨下方重壓30次。但對生命跡象已經微弱甚至消失的人還需如此強烈的處置嗎?美國心臟醫學會就建議對病程已經不可逆、死亡已不可避免的病患,無須進行心肺復甦術。
生命的收尾,還是以安寧爲上策。《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在2000年公佈,今年已經2017年,接受安寧療護的比例仍然偏低。臺灣每年死亡人數約15萬人,因癌症死亡者有4萬多,癌症末期選擇安寧療護已經超過30%,但其他非癌末決定安寧者不到1%。其實2009年起健保已將安寧由癌症、漸凍人,擴及失智、中風、心臟衰竭、肺部疾病、腎衰竭等非癌疾病。這些病患也有權在生命末期有更高水準的收尾。
急重症患者比較可能面對CPR等抉擇,急診室處理急症,安寧病房都是重症。若加以比較,安寧病房的環境好多了,既安全又寧靜。在此溫暖的環境中,所有的人都比急診室祥和、從容。多數人都希望不要在壓迫感太大的地方做決定。
因此,如果要決定,還是不要在紊亂中匆忙決策。相信專家、相信專業,絕對比家人你一言我一語要強。醫療人員尤其是安寧療護團隊比大衆更知道生命末期決策的相關因素及可能狀況,論經驗,他們陪同不計其數的家庭做過這樣的抉擇;論資訊,他們有各種診斷的數據;論專業,他們長期受教育受訓練不斷研討。因此,家人應該信任、尊重及配合醫療團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