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電網“毛細血管”堵點將逐步打通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增量配電網改革長期以來涉及的地方保護、利潤不及預期、投資意願下降等問題,有望逐漸得到解決。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新形勢下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以文件形式對配電網提出要求,明確到2025年,配電網網架結構更加堅強清晰,供配電能力合理充裕;配電網承載力和靈活性顯著提升,具備5億千瓦左右分佈式新能源、1200萬臺左右充電樁接入能力。

在受訪的業內專家看來,《意見》的出臺是對當前增量配電網改革中遇到的問題的迴應和指導,是初步共識和方向性指引,爲配電網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動力。

系統向高效配置轉變

《意見》提出,推動配電網在形態上從傳統的“無源”單向輻射網絡向“有源”雙向交互系統轉變,在功能上從單一供配電服務主體向源網荷儲資源高效配置平臺轉變。電力行業資深專家趙克斌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如果說輸電網是主動脈,那麼配電網就是毛細血管,在源網荷儲融合互動中起重要作用。”

能源研究人士吳俊宏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配電網規劃、建設和調度目標較爲單一,以滿足供電安全可靠爲主要目標。隨着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推進,配電網正逐步由單純接受、分配電能給用戶的電力網絡轉變爲源網荷儲融合互動、與上級電網靈活耦合的電力網絡。現在,配電網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綜合性問題,不僅僅是配電網軟硬件的建設要滿足安全、低碳、靈活、經濟等多重目標,配電網的調度運營模式也需適應靈活互動的市場機制。

談及功能轉變對配電網發展帶來的挑戰,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電力市場與碳市場研究所副所長蔡元紀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意見》對配電網的發展方向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目標和願景。這一提法,正是爲解決目前配電網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這些困難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即海量分佈式資源與配電網互動時的接入、感知和運行問題。在接入方面,越來越多的分佈式可再生能源、充電樁、儲能設施、新型負荷等要接入配電網,必然會對配電網的運行造成衝擊。比如,中午時段光伏大發造成反送,夜間時段充電樁集體充電造成功率激增等。因此,需要合理評估配電網的整體可接入能力,選擇合理的接入點,開展增容擴容建設等。

“其次是感知,配電網的監測感知能力一直比較薄弱。對於海量資源的電氣、環境等量值,應該進行更高頻次、更加精準的採集感知,才能爲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基礎。”蔡元紀表示,再次是運行,配網從無源轉爲有源,從單向輻射變爲雙向交互,其運行方式、安全穩定條件、繼電保護動作等都將發生很大變化,而網絡本身的調節能力不足,需要依託於大電網和配網新接入的海量資源進行調控和平衡。因此,配網必然變爲一個源網荷儲的資源高效配置平臺。

對目標完成度謹慎樂觀

《意見》提出,到2025年,配電網網架結構更加堅強清晰,供配電能力合理充裕;配電網承載力和靈活性顯著提升,具備5億千瓦左右分佈式新能源、1200萬臺左右充電樁接入能力。

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院長董旭柱認爲,《意見》明確要求的“提升配電網承載能力”,恰是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配電網承載能力內涵豐富,既包括規模化分佈式新能源安全併網,又包括大規模電動汽車等新型複合靈活用電,還包括新型儲能與負荷側靈活性資源安全即插即用等方面。尤其是高比例分佈式光伏接入造成配電網變時空重過載或電能質量劣化的問題,本質上是隨機時序潮流問題,需要系統性評估配電網的承載能力。

對於我國電力系統具備5億千瓦左右分佈式新能源接入目標,業內專家一致持謹慎樂觀態度。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分佈式光伏裝機突破2.5億千瓦,2023年分佈式光伏新增裝機約9600萬千瓦。“目前分佈式風電和生物質的數據我們還不清楚,不過預計分佈式新能源合計總裝機在2.8億千瓦到3億千瓦之間。按照這個增速,2025年達到5億千瓦,還是有一定挑戰的。特別是隨着整縣分佈式光伏開發等進入深水區,部分地區接入能力已亮起紅燈。”蔡元紀說。

“部分地區承載力已經接近極限,存在電網電壓越限、電網調峰困難等情況。《意見》提出的2025年承載力提升目標,對於充電樁接入能力而言問題不大,但對於分佈式能源接入卻有一定難度。”吳俊宏也表示,雖然電網企業在應對新能源、電動汽車大規模發展的新形勢下,早已開始研究並解決潮流雙向、需求響應等問題,但面對更大規模的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和儲能等發展需求,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仍存在很多待解決的問題。“爲滿足《意見》目標要求,不僅需要電網企業加大對配電網的改造升級,也需要政策引導分佈式新能源合理佈局有序開發、激勵源荷互動提升本地消納能力,同時還需要相關投資企業創新技術模式和商業模式以減少對配電網接入能力和調峰能力的需求。”

在趙克斌看來,新型電力系統強調源、網、荷的互動,配電網作爲“毛細血管”,對於實現這一目標至關重要。配電網不僅是電能傳輸的通道,還需要具備靈活調節和響應能力。因此,配電網的改革不僅僅是建設更多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實現技術和運營模式的創新。配電網改革是一個複雜過程,需要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和市場機制的協同作用。未來,配電網將不僅僅是電能傳輸管道,更是能源互聯網中的關鍵節點,其作用和地位將日益凸顯。

亟需細化體制機制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雖然提出健全市場交易機制、持續優化電價機制、完善財政金融政策等,但總體較爲空泛,需要在政策及體制機制上不斷完善。記者瞭解到,爲解決新型電力系統中增量配電網體制機制難題,國家能源局已於近日召開了小範圍會議進行研究。

“從歷史的角度看,增量配電網的嘗試和探索是電改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了改革過程中的複雜性和困難,也體現了在不同利益訴求之間尋求平衡的必要性和挑戰。”趙克斌對《中國能源報》記者坦言,我國電力系統的輸電和配電環節存在着不同的經濟特性,其中輸電環節由於長距離傳輸和大規模資本投入,通常被視爲自然壟斷領域,而配電環節則因爲連接用戶最終端,涉及到更多的用戶交互和服務,投資回報週期長且利潤較低。所以,在未來的改革中,如何平衡電網企業、地方政府、投資者之間的各種利益關係,是確保政策得到有效執行,推動深化改革順利進行的關鍵。

那麼,如何深化配電網改革?蔡元紀認爲,一要進一步推動電力市場建設,形成以現貨市場發現價格、中長期市場穩定價格、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等協同發展的格局,通過真實的分時、分地價格曲線,引導配網中的海量資源根據市場價格動態調整自身發用電行爲,更好地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二要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範圍,在保障居民、農業等用電平穩的基礎上,推動一般工商業按照市場化的價格結算,對於同類同質的資源,採用公平的市場準入和市場結算手段;三是在市場建設過程中,可以針對性地先出臺一些電價政策作爲過渡性激勵措施,比如,山東地區的中午時間電動汽車充電價格優惠等,讓細分行業的分時電價從分段、定價等維度更加精準合理。

在吳俊宏看來,有兩種思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一是在此輪電改針對配電改革和輸配電價改革的總體思路上,進一步完善及優化細則,補足缺失政策,壓實各方責任,通過減少改革阻力推動實現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另一種是更大膽地實施電網體制改革,以配電網公司法人主體獨立、財務主體獨立等形式探索輸配分開,劃小輸配電價監管單元,激勵配電網企業提升投資效益並積極應對新形勢下各類業態的發展需求,在更公平維度上促進配電網各類主體的多元競爭,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滿足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能言善道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佈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