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男大女小的觀念!心理師告訴你「姐弟戀」很幸福
▲(圖/Pinterest、Selina 微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年「姐弟戀」的話題熱議,臺、日、韓戲劇都不斷以此題材大作文章,像是《姊的時代》、《我的男孩》、《今天不上班》都大談相差 10 歲以上的姐弟戀,就連韓國根深蒂固的「歐巴」戀愛文化也跟隨着宋仲基、宋慧喬這對 CP 一起動搖,從《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姊姊》和前陣子的《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火熱的程度即可推敲。
不僅演藝圈擁有多對佳偶,上個月 Selina 和張軒睿甚至在節目中大方認愛。這之中,究竟是發生了什麼轉變,使得傳統「男大女小」的戀愛觀逐漸式微?難道說真的是因爲姐姐比較有魅力、弟弟比較貼心嗎?或許,我們可以從社會風氣的開放,看出一些端倪:
愛上纔看見標籤
▲(圖/Pinterest)
從前,自由戀愛並不是一件盛行的事,締結婚姻往往只爲了傳宗接代、經濟保障,多半靠着父母指婚或是資源交換,自然而然形成「與較有成就的年長男性」婚配的文化脈絡。
但隨着社會變遷、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提升,慢慢地大家開始能夠接受不一樣的選擇,也願意放下傳統的框架觀念和迷思,因此有越來越多種的戀愛組合出現,姐弟戀只是其中一個明顯的趨勢,事實上同性戀、老少戀等多元配對的比例也持續攀升。
▲(圖/Pinterest)
對此,洪培芸心理師分享,有別於以往有條件地擇偶,現代的男女經常是在「愛上了纔看見對方身上的標籤」。簡單來說就是,比起外在的年齡、性別、資格條件,大家更重視自己的內心需求─體貼、呵護、理解。
因爲在這個凡事都能靠自己努力的平等社會,物質上的保障,並不能夠完全代表心理上的滿足感,纔會開始衍生不一樣的戀愛價值觀。只要能幸福,是姐姐、是弟弟,是男生、是女生又如何呢?
有趣的是,許多人在經歷好幾段感情之後,會發現自己似乎偏向「某種條件」的擇偶,比方喜歡和比自己年長的對象交往,因爲嚮往着被照顧的感覺。
洪培芸心理師就曾觀察過,在一段姐弟戀的組成中,通常女生的社會閱歷相對豐富、不依賴對方並且能夠給予客觀有效建議的一方,擁有較大的包容胸襟。反之,男生因爲年輕,可能社會經驗相對較少,欣賞獨立、自主,更有想法的女性。
▲(圖/修杰楷 IG)
不過,其實這和「姐姐」、「弟弟」的實際年齡並未有太絕對的關係,而是取決於個人的特質和心理的成熟度,有些人二十歲就懂事,有些人一直到三十、四十歲都還是學不會爲自己負責。
就拿演藝圈最著名的「賈修戀」來說,賈靜雯曾在《賈如幸福慢點來 》中提到,修杰楷的成熟正好讓她擁有了一個家,年紀對他們來說,並不具備任何形式上的意義,個性和爲人才是愛上對方的關鍵。
「選擇性放大」纔是感情最大的殺手
▲(圖/Pinterest)
在愛上之後,如何維持關係也是很重要的課題。很多人會認爲姐弟戀所需要面對的挑戰和心理壓力比一般情侶來得多,不僅需要克服年齡上的代溝、親友大衆的外界眼光,還有「姐姐」的生育警報、「弟弟」的經濟負擔。但換個角度想想,哪一對情侶不是「相愛容易、相處難」,就算不是姐弟戀,也得面對生育和經濟等重重考驗。
交往時的種種焦慮和不安,是時刻存在每個人心中的,只是姐弟戀組合本身的框架,容易使得當事人因爲他人的言語影響,更是放大自己的內心狀態,例如早就存在的焦慮、不安及矛盾,不知不覺並且沒有意識到,便將情緒帶入,在每一次摩擦中外化成爲衝突,導致戀情容易告吹。
我們都渴望被愛、關懷和安全感,非關年紀、性別或是其它因素。相同地,幸福也絕非偶然,不論是何種組合,都需要付出和經營,沒有哪一種戀註定能走得輕鬆愜意。
延伸閱讀:
致輕熟女:切斷一段關係並非狠心,而是爲了朝更好的自己邁進
完美伴侶真的存在嗎?除了責任感,由內而外的成熟與體貼也是必要條件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