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造不好電動車,活該!

文|韓永昌

編輯|張博文

“原來電芯是這麼做出來的。”

2018年末,一位來自歐洲電池企業的採購,在中國設備供應商的工廠中看到卷繞機後,發出瞭如此感慨。

更感慨的是這家供應商的員工,他們發現歐洲對電池製造還停留在“手搓時代”,甚至連自動化產線都沒見過。

對比中國製造業來說,歐洲製造業向來先進、精湛、自動化程度高而著稱。在電池生產上,卻完全相反。

這家電池企業便是Northvolt,彼時,Northvolt在歐洲已經被認爲是下一個“寧德時代”,但直到第一座位工廠破土動工,這家公司仍對電池生產一竅不通。

一直到寶馬準備審廠的時刻,Northvolt連生產設備都沒調試好,來自特斯拉的創始人Peter Carlsson很緊張。“老闆帶着員工開始在車間裡搭帳篷,給寶馬展示工廠正在趕工,請再給我們多一點時間”。

特斯拉的履歷讓Peter Carlsson極力模仿馬斯克在面對產能地獄時的操作,但不同的是,馬斯克想解決問題,Peter Carlsson想掩蓋問題。

“寶馬的人走了,帳篷也就撤了,這種事發生了不止一次。”一位知情人士稱。

這家承載着“歐洲最大希望”的公司,憑藉對電池製造的憧憬與想象,就完成了14輪融資,總金額達到150億美元,超千億人民幣。這些錢在中國可以投出五家二線電池廠。

從高盛、貝萊德,到大衆、寶馬,無一不看好這家未來的歐洲之星,並寄希望於其可以帶動歐洲電池產業,與中日韓四分天下。

然而,紙永遠包不住火,在一片荒誕中生存了8年後,Northvolt在上個月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在Northvolt的官網上還留着“真正的挑戰是做得又好又快”的Slogan,這也證明了其並不是一家爲了圈錢而生的公司。

但Northvolt做電池的初衷並不是複製和學習,而是超越,這也註定了會失敗。

天時地利人和,降臨在一個草臺班子身上

2016年是動力電池創業的絕佳時機。

當年年初,寧德時代剛開啓A輪30億元額度的融資,估值只有200億元左右。比亞迪發佈純電車型E5,特斯拉剛剛上市Model 3。全球電動汽車行業處在黎明破曉之前。

就在這個時候,特斯拉副總裁Peter Carlsson離開美國,回到家鄉瑞典創立了Northvolt。

如此光鮮的背景,讓Northvolt一成立,就含着金湯匙。歐洲車企、各國政府都需要保證汽車產業在新能源時代依舊保持領先地位,作爲電動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自然成爲了政策傾斜之處。

於是,2016年的天時、歐洲扶持的地利、以及特斯拉前高管的人和,所有成功的條件都加持在了Northvolt身上,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大衆豪置了140億美元的十年期訂單,寶馬、沃爾沃等車企紛至沓來,高盛、貝萊德等金融機構不斷登門。Northvolt也非常有信心,他們的計劃是:在2030年規劃產能150GWh,佔據歐洲電動車電池市場的四分之一。

但雄心壯志之下,這家公司卻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Northvolt第一家工廠選在了瑞典小鎮謝萊夫特奧,這裡可以比作中國的漠河,但緯度更高,已經靠近北極圈。Northvolt的神奇經歷都在這家工廠中出現。

他們最先找到了位於中國無錫的一家設備供應商,這家中國供應商派出了數百人遠赴歐洲,支持其產能擴張計劃。然而,他們驚訝的發現,Northvolt採購完設備,只是放在倉庫裡,並未開工。

2019年,Northvolt定製了第一條屬於歐洲本土的圓柱電池生產線。這條產線的設備運到現場後,因爲沒有物料,運行不起來。“通過一次電之後就一直在倉庫放着,到22年都沒拆封。”

有接觸到Northvolt的人士告訴36氪,中國設備供應商想加班加點,但Northvolt始終保持着歐洲人慣常的作息,下班就走,這導致工程進度完全不及預期。

“中國派去駐場的人,很多時候一週只需要工作半天,其他時間沒有任何事。”

更令人驚訝的是,每臺機器,Northvolt都會招聘一個博士來管理,而在中國,這個崗位需要的學歷是中專,甚至是高中。

當這家中國供應商與Northvolt深度綁定後,這場鬧劇才漸進高潮。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36氪,Northvolt瑞典的車間就是一個災難性的現場,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折磨。

最初,這個車間裡聚集了中日韓等來自各國電池行業的工程師,比如來自韓國SK on的員工。“不管他們能力如何,起碼都見過電池是怎麼造出來的”。

但沒過多久,這些人都離開了,只剩下中國人,歐洲本地人,還有印度人。歐洲本地人大概有30%的比例是黑人,在瑞典這樣的勞動力成本極高的國家,如此僱傭更有性價比,但也更難管理。

“更離譜的是印度人,他們經常開會說你們機器設計得不合理,才導致電池做不出來,你們要把最好的工程師叫過來,帶着所有的源代碼,我們一起分析問題。”

每天開會商量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要圖紙和代碼。“當然,你不給他們也會偷偷去電腦裡下載數據。”前述人士說。

多國家的人溝通起來也很困難。來自中國供應商的設備工程師普遍經驗豐富,但學歷並不出色,用英語交流比較困難。如果用翻譯軟件,又有太多的專業詞彙,無法清晰準確的轉述。

當其他國家的工程師看完翻譯,他們本身就不懂電池,理解出來的又是一個新的意思。因此,Northvolt一直難以掌握電池生產的技巧。

還有個更難,且更離譜的問題,就是物料丟失。

電池生產設備需要很多配套的機械加工件,歐洲本地早期並沒有這些零件,只能在中國空運過去。

“這些物料都是鐵疙瘩,非常重,Northvolt簽收了之後,在現場會就會丟失一部分,好的時候就只剩下70%,嚴重的時候能丟一半,根本不知道丟在哪,丟完了再發,發完了再丟。”

當然,管理上的問題是可以協調去解決的,最致命的是,Northvolt的電池設計最開始就是錯誤的。

“歐洲只是不想做電池,做起來肯定比中國好”

Northvolt對電池製造一竅不通,但又極度傲慢。

在產業鏈協作上來講,電池廠商會提供電芯工藝參數,設備廠給出能滿足這些參數的機器。但Northvolt設計的電芯參數,完全不符合當下的電芯製造標準。

一位參觀過Northvolt車間的工程師告訴36氪,在做分切工藝這一步,Northvolt定的參數是0.1mm,實際上分切機只能做到0.5mm。0.1mm是什麼概念?這臺機器的物理極限也做不到如此。

但Northvolt認爲,這種工藝可以做到更優,Northvolt的電池產線也要做到比中國更優秀,所以要求設備必須提升。

當機器難以達到要求時,只能產出報廢電池。“80%的電池都是報廢品,但也一直做。”

Northvolt並沒有降低要求,他們認爲歐洲電池廠商可以做到更好。這家公司還招聘了非常多的高學歷人羣,喜歡提一些創新性的想法。

舉個例子,Northvolt的工程師會覺得這條產線上的相機配置太低,要求更換成更先進的相機。

但換新相機後,甚至不如以前的好用。因爲中國供應商做的設備產線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簡單的更換成更先進的機器,就可以讓效率提升。沒辦法,Northvolt又得讓中國供應商將機器裝回到最初的狀態。

“這種事非常常見,頻繁發生。”

一位長期接觸歐洲企業的人士告訴36氪,“歐洲人不覺得自己電池產業弱,他們覺得只是自己沒做,如果做,肯定會更好。”

這也是Northvolt的癥結所在,他們不想採用成熟方案,總是想對製造工藝按照自己零經驗的想法去改進。

電池行業有個詞叫“konw how”,簡單來講,就是在無數失敗的經驗上,總結出來,如何去做才能成功。Northvolt沒有掌握任何konw how,但他們總是認爲自己know everything,

早期,中國供應商支持Northvolt的工程師只有旅遊簽證,三個月換一批人。

有一段時間因爲疫情不能飛到瑞典,Northvolt就讓中國供應商飛到迪拜對接。“我覺得他們也不想對接,就是想找個藉口去迪拜玩。”一位參與過的人士稱。

當中國供應商無法到達瑞典,Northvolt甚至連機器運作都難以搞定。

比如塗布工序,中國任何一家電池公司塗布出來的極片都能做到光滑如鏡面,而Northvolt自己塗出來的,竟然是斑馬條紋一般的破布。“10米長的料帶上能有7-8個大洞,這要放在寧德,報告都要寫幾十頁。”

當然,Northvolt也會寫報告總結問題,查明問題,然後,擱置問題。

“到了後期,他們根本不去廠裡看,就在辦公室寫PPT,PPT寫的是真精美,不管是哪裡出現的問題,有可能解決的方法,未來如何預防,清清楚楚,誰看了都得誇一聲漂亮。”

但PPT並不能變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爲Northvolt的電池工藝參數設定就是錯誤的。第一步就走錯,後面走多少步也無濟於事。

一位曾與Northvolt共事的人士稱,這家公司關注的點也很奇特,他們對外觀和尺寸格外關注,一定要把電池殼做的比誰都漂亮。而中國電池廠,或者任何一家電池廠,關注的都是電池的化學性能。

另一位近期與Northvolt有過交流的中國電池公司高管稱:“我們用4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把一家工廠的電池良率提升至96%,而Northvolt用了四年時間,良率只有70%。”

一直到2022年,Northvolt手握300億美元訂單,仍沒有電池大規模生產,2023年依舊如此。

2024年年6月,寶馬再也無法忍受,撤回了20億美元的電池合同,5個月後,Northvolt宣佈破產。

截至2023年12月,Northvolt的電池產能只達到了計劃目標的1/200。曾經的天時,在Northvolt無限期拖延下已經錯過,歐洲扶持的地利,也被耗盡耐心。來自特斯拉背景的人,毀掉了Northvolt。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說:“爲什麼歐洲造不出好的電池?首先,他們的設計是錯的;其次,他們的工藝是錯的;最後,他們的生產是錯的。”

其實還應該再加上一句話:他們的初衷、立場、態度也都是錯誤的。

歐洲並不是沒有做電池的能力,在動力電池領域,標準的VDA電芯使用的就是歐洲的尺寸,他們是早期規則的制定者。

歐洲汽車出貨量最大的三家車企是大衆、寶馬、奔馳。大衆入股了國軒高科,寶馬變相扶持了寧德時代,奔馳則作爲大股東,幫助孚能科技建立起了產品質量體系。

每一家車企都在中國動力電池行業方興未艾之際,給予過巨大的幫助。但歐洲企業強在研發,弱於落地,更弱於求變。他們已經建立起了成熟的製造機制,並不願意自我革命。

中國電池企業早期靠無與倫比的複製和學習能力,迅速建立起了完整的電池產業鏈,在電動汽車銷量爆發後,靠市場的大規模應用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瘋狂迭代,從一個學習者,變成了領導者。

車企同樣如此。在中國,一款新車上市後,熱度持續超過一年都已經是爆款。新車的研發週期也不斷在接近12個月,對比歐洲,可能需要3-4年。

歐洲製造,向來以品質精湛,質量卓越而聞名,慢並不是錯,這是產品質量更可靠的保證。

但如今,快,是汽車行業贏得競爭的唯一秘訣。產品迭代速度與銷量,決定了誰將成爲下一位全球汽車工業巨頭。

一位與多家歐洲車企CEO有過交流的人士告訴36氪,CEO們普遍能感到焦慮,想要推動創新速度,不墨守成規。但一個人的力量,很難左右一個集團從上到下所有人。

車企如此,Northvolt也是如此。歐洲電動汽車行業仍沉浸在工業革命帶來的二百餘年的製造優勢中,自身的改變速度,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他們曾經沒有經歷過,但未來可能會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後就要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