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把自家儲藏室變成“小超市”
“歐洲的末日食品歷史非常久遠。”柏林洪堡大學歷史學者漢斯曼說,古代歐洲人爲應對各種瘟疫、大規模的自然災害、戰爭,常常準備各種末日食品,比如黑麪包、黃油、土豆等,以讓自己生存下來。
罐頭的發明讓歐洲的末日食品得到“升級”。18世紀末,率軍征戰四方的拿破崙爲了解決打仗行軍時儲糧的腐爛變質問題,鉅額懸賞能發明防止食品變質的技術。當時有一位叫尼古拉·阿佩爾的廚師,經過十年的艱苦研究,於1804年發明了玻璃瓶加上軟木及鐵絲緊緊塞着瓶口的罐頭技術,獲得了這份大獎。後來,英國商人彼得·杜倫研製出鐵皮罐。罐頭食品很快風靡歐洲,尤其在危機中成了“救命食品”。
如今,歐洲人一遇到危機都會購買末日食品,以防不備。新冠肺炎疫情中,歐洲一些電商平臺就推出各種末日食品包裹。比如,一種價格35歐元的包裹裡有15盒罐頭,包括意大利麪、西蘭花、草莓、雞肉、三文魚、土豆泥、豆類、黃油、香料等。這些都是即食食品,足夠在大多數世界末日的情景中存活兩週,其保質期長達20年以上。
歐洲公寓和獨立別墅大都設有地下室。歐洲人把它開闢爲末日食品儲藏室。瑞士蘇黎世銀行經理斯特凡一家就有一個藏各種末日食品的地下室。記者看到,這裡簡直就是一個小超市,分爲六個貨架整整齊齊地擺放着米麪、肉類罐頭、蔬果罐頭、飲料、酒類、零食等。“這些食品足夠我們一家四口吃上三四個月。”斯特凡說,“當然,我們不僅僅是爲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末日時期,也是爲了應對平時可能出現的不測。我們平時準備好,就不怕災難突然降臨。”
甚至德國政府危機部門最近也公開提議,每個成年人爲疫情貯備可供10天的末日食物。該部門還列了一張清單,包括至少儲備20升飲用水,3.5公斤米、面、土豆等主食,6.5公斤蔬菜和水果(也可以是罐頭),2.6公斤奶製品,1.5公斤魚、肉、蛋或全蛋粉,0.4公斤油脂,不需要加熱或煮熟的食物(糖、蜂蜜、巧克力、速食肉湯、硬餅乾等)。這份清單可以保障每人每天2200卡的熱量攝入。而德國也在150個秘密地點儲藏了80萬噸末日糧食。
記者觀察到,歐洲人挑選末日食品很講究葷素搭配,既有脂肪和蛋白質豐富的肉類,也有富含碳水化合物、鉀、維生素的土豆,還有提供硒和維生素D的菇類。同時,爲了讓末日食品的種類多樣化,營養更豐富,更均衡,還會加些草藥茶等保健品。
“歐洲人的末日食品情結折射出歐洲人的憂患意識。”漢斯曼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越來越多的時代。我們無法預測災難何時到來,但我們可以提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