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投書批KANO? 龍應臺:文風像我大概文章寫得不錯
電影《KANO》在臺灣成功引起話題,日前有讀者用同一篇文章,分別投稿《聯合報》民意論壇和《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被質疑其實是出自文化部長龍應臺(上圖/東森新聞資料畫面)之手。對此,她13日受訪時否認撰文者就是自己,至於會被認爲文風像她,代表文章寫得不錯。
據瞭解,龍應臺今天在立法院談到,自己現在完全沒有時間寫文章,也沒有看過網友的相關討論。她還開玩笑表示,既然「文風看起來像是我寫的,大概是文章寫得不錯吧!」
針對外界有批評《KANO》太過皇民化,龍應臺表示有看過這部電影,覺得它很「乾淨」,且導演不假裝,只單純把一個故事,自己也被當中的運動精神感動。她認爲,創作者只要對得起心中的那把尺,就不必太在乎外面的說法,因爲所謂的史觀,從最左的到最右的,從最綠的到最藍的都不一樣,若要滿足光譜上的哪一個就別創作了。
近日有讀者以嚴子林、陳錦謀之名,分別寫了「你KANO了嗎? 我沉默了…」及「KANO還原歷史?選擇性失憶!」投書至《聯合報》及《中國時報》,由於背景是一水產養殖業者,曾認識一位有經歷過1992至1995的波士尼亞內戰的波籍塞爾維亞裔友人。
而龍應臺的背景則是在1991年至1999年間旅居德國,並於海德堡大學任教,且2月於中信金三三會進行的專題演講,再加上她上個月在中信金三三會進行專題演講,就是從波士尼亞戰爭談起。也因此有網友在網路上「辦案」,推測作者就是「家庭破滅,沒有朋友沒有親人,孤軍奮戰的龍應臺。」
►►►嚴子林撰文分析《KANO》文章摘要
●微雨中走路回家,有股莫名的沉重涌上心頭。…關了電腦,我釋放沉重,心想:還原歷史的「KANO」原來是給日本人看的啊!而且還只是片段還原。
●「KANO」也讓我想起1992至1995年的波士尼亞內戰。…友人告訴我:這是一種集體選擇性失憶的現象,因爲戰爭實在太殘酷,也太不人道了。
●「KANO」的片段還原的手法,正如選擇性的失憶,就像我94歲的母親,經常懷念日本殖民時期「夜不閉戶」的善治,卻很少對當時「捉到小偷就剁掉手」的酷法提出批評。
●我終於瞭解,爲什麼電影結束後,臺灣觀衆沒有掌聲,彷彿過去的3小時停格了,只是靜靜的離開,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選擇?沉默之中有些沉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