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看過的另一個臺東!跟着《南方以南》地景藝術去旅行
以地理位置來說,臺東位在臺灣的東南方,說起臺東,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池上、都蘭和卑南這些熟悉的地方,但談起臺東市以南的太麻里、金侖和大武等地,似乎就顯得陌生。在今年夏天,臺東縣特別規劃了《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邀請22位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進行創作,作品散佈在這三地的海岸、部落和山徑之中,要用藝術邀請你爲這島嶼之南停留。
《ETtoday新聞雲》特別精選了其中的8件好拍作品,帶上相機,用最輕鬆的方式,按下快門走進南方以南的秘境美景。
大武站
豪華朗機工《在屾》
在大鳥休憩站旁的一處公路地,豪華朗機工以颱風侵襲後,在荖葉園中留下的水泥柱和鋼筋廢料爲素材,重塑對這塊閒置地數年前的想像。砂石車和泥罐車不斷呼嘯而過的公路,一邊是海,一邊是山,「這裡多年前是不是也曾是山的一部分呢?」憑着這樣的想像,用鋼筋呈現山的輪廓,美麗而滄桑。
邱承宏《陽臺》
半圓形的木製陽臺落在大武濱海公園的海灘上,遠看就像被外星人丟在地球,十足的突兀。在日常生活中,陽臺就是一個在隱私與開放間狀態曖昧的空間,邱承宏利用場所周邊的元素包含海岸、日影、原生與外來、褪色、裝飾物等,呈現這樣溫和的衝突感,也成了這平靜沙灘上的一處驚喜。
▲▼在沙灘上的陽臺看海,衝突又有趣。
對大部份人來說,夢境只是睡眠時產生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可對包頭目來說,夢都是真實的,是祖先的提示、是生命經驗、是對未來的預言和啓示。走進原先是按摩工作室的小房間,晦暗的房裡有夢的味道,拋開一切對現實世界的印象,喝一杯包頭目親釀的酒,和她不着邊際的聊聊天,不用眼睛,用心去看一片不一樣的風景。
▲對包頭目來說,夢都是真實的。
▲包頭目的夢也是獵人藍保的現實。
蹤橫交織的藤以向量編織,織出臺東高山與平原的高低起伏,往水泥牆面和遠方的天空延伸。翻過水泥牆,才發現盡頭是一片遼闊的大海,海浪波濤,打上沙灘,又順着藤流進了另一端。站上水泥牆遠眺前方的海天一線,就像發現新大陸,是秘境中的秘境。
▲▼《南方向量》一路延伸跨越水泥牆。
金侖站
見維巴里《禰 那邊》
藝術家見維巴里的作品《禰 那邊》藏在陰暗的涵洞裡,這個被稱作「別有洞天」的涵洞被認爲是全臺最美的涵洞,另一頭就是如畫一般的大海。見維巴里把天上的繁星和排灣族的神話故事融合在一起,在牆上雕塑可見排灣族最着代表性的百步蛇和星芒,彷彿充滿一股神秘力量。
▲別有洞天被稱作是臺灣最美涵洞。
▲在排灣族部落常見百步蛇圖騰。
義大利藝術家艾絲特史塔克利用黑白線條改造金侖車站,把原先車站內一成不變的白色牆面與綠色馬賽克磚,用不規則的幾何線性重塑,製造繼整齊又凌亂的視覺效果,每條線條也意味着連結,和車站在日常生活中,連結一個地方到一個地方,從一個人到一個人的概念不謀而合。
▲▼秩序又混亂的線性空間。
太麻里
家屋是太麻里排灣族人特有的住所形式,藝術家們在太麻里的金針山徑上,以木頭爲主體架構,並用代表性的竹編門面示意家屋形象,波浪造型則呼應海浪線條,既是一件大型藝術品,也是一個供人乘涼、休憩和看東海岸美景的秘密基地。
▲▼如橫躺於海浪下的《家屋時間》。
劉哲安《Patjangzaq》
在太麻里溪畔,一座看起來像涼亭就像個大六角形罐子的《Patjangzaq》是藝術家劉哲安的作品,利用編織與堆疊兩種看似衝突的技術,建構出一個新的空間。而這錯綜複雜的結構,也象徵着部落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這一個遮陰的空間,也成了讓居民多了個閒暇時相聚的地方。
▲是大型地景藝術也是可供休憩的涼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