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曾被罵“復讀機”的魯豫,這次竟然憑藉脫口秀翻紅了

時隔兩年,脫口秀再次開播。

但很奇怪的是,令人淪陷的卻是作爲領笑員的魯豫。

她的那一句“可以按照心情去生長”,瞬間圈粉無數,被網友直呼:

節目組請魯豫真是請對了!

要知道,曾經的她,可是招來過一堆匪夷所思的聲音。

有人嘲笑她是“復讀機”。

有人覺得她情商低下,不是一個合格的主持人。

現如今,她畫風突變,不僅刷新了觀衆的認知,還被盛讚爲“新時代的大局觀”。

這樣的她,讓人不禁唏噓,難道多年來我們都看錯了她?

說起魯豫,很難不會想到《魯豫有約》這檔節目。

《魯豫有約》中,她的畫風很不討喜,聊天時,總讓嘉賓有種想瘋狂逃離的感覺。

聽到周迅分享見到知名演員的喜悅時,她直接一句 “我不能想象”,周迅瞬間驚住了。

黃曉明來了,他感慨道:“我這輩子除了幸福,什麼都有了。”

結果,魯豫的“哇哦”,直接讓黃曉明尬在了原地。

魯豫的表現,成了無數觀衆口中的 “尬聊女王”。

然而,只要追溯她的成長經歷,便會清楚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因父母是國際廣播電臺地主持人,魯豫自小就享盡特權,表現出極強的語言天賦。

18歲時,她便考進中國傳媒大學。

後來北京爲申奧,舉辦了一場英語演講比賽,魯豫脫穎而出,拿下了第一名。

正因爲如此,她大學沒畢業,就被央視選中,主持《藝苑風景線》,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她能力突出,風格獨特,年僅24歲,便榮獲了央視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稱號。

這樣看來,魯豫幾乎是個幸運兒,因爲她幾乎沒有經歷過任何艱難,便達到了一個新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按照這樣的勢頭,魯豫本可以在央視大放異彩,站穩腳跟。

可她卻在1996年毅然離開,接受劉長樂的橄欖枝,坐進了《鳳凰早班車》的演播廳。

魯豫猶記得,自己每天出門的情景,凌晨4點半的城市,漆黑又寂靜,唯一聽到的只有皮鞋踩出的咔咔聲。

後來,她在《偶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記錄了主持《鳳凰早班車》時期的感觸。

我們都知道,播新聞,不能隨意發揮,只能就事論事。但魯豫卻別具一格,開闢了“說新聞”的先河,讓資訊節目充滿了地氣。

這樣的成績,魯豫開始聲名鵲起,迅速成了鳳凰衛視的頂樑柱。

然而,比起在新聞界大放光彩,她還有另外的“野心”。

早年間,魯豫曾看過一檔《奧普拉秀》,那時候,她就暗暗發誓,將來擁有一檔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節目。

因此,她並未貪戀“說新聞”創下的壯舉,而是開始着手搭建屬於自己的節目。

2001年,電視談話性節目《魯豫有約》開播,她也終於如願以償。

雖然有了屬於自己的節目,但要想讓它真正成爲一檔國民類訪談節目,還有點距離。

爲了提升口碑和收視率,魯豫事無鉅細,從錄製的人物資料、採訪文案到每一個流程,她都死磕到底,儘可能達到完美。

工作嚴謹、不容出錯是她的信條。所以即使節目播放完僅剩字幕,製片人也不敢鬆懈,隨時盯着手機,等待魯豫的連環call。

除了工作嚴謹,魯豫最令人稱道的,是她超強的記憶力和應變力。

節目播出前,她從來不提前和嘉賓串詞兒,錄製節目也不帶手卡不用提詞器,每天幾十頁的稿子全靠硬記,包括字幕裡的錯別字,她也能毫不費力地指出。

有一次現場連線,奧普拉試圖刁難,問道:“中國有八卦小報嗎?”

結果,魯豫一句“中國現在什麼都有,但幸運的是中國的小報不及美國的那麼糟糕。”就扳回了局面。

她機敏靈活,水平過硬,使得《魯豫有約》一炮打響,開始從周播改成了日播。

然而,高密度的工作,不但沒給她帶來聲譽,反而爲她招來了鋪天蓋地的非議。

慢慢地,一些斷章取義的採訪片段陸續流出,“低情商”、“復讀機”開始成了魯豫的代名詞。

其實,只要深究,你就會發現,那些看到、聽到的並不一定是全部,很有可能都是刻意的。

比如:留守兒童的那段採訪,當孩子說起只有饅頭和鹹菜可以吃的時候,魯豫問道:“爲什麼不吃肉呢,是容易放壞嗎?”

這段被認爲是“現代版何不食肉糜”。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作爲專訪類節目,大家永遠關心的是事情的真相,如果主持人不做引導,孩子們也怎會說出生活的艱辛以及吃不起肉的事實呢。

再比如,採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時,也被說成無腦。

當袁院士表示不認識周杰倫、鞏俐等明星時,她一臉驚訝,說道:“太過分了您,竟然連鞏俐都不認識”。

這樣的表現看似很不專業,但何嘗不是對當下社會的一種諷刺呢?

現實中,很多人把目光都集中在娛樂明星身上,對推動國家發展的科學家們卻知之甚少。

因爲質疑姚明“會洗衣服“,她被打上了“不專業”的標籤。

雖然備受爭議,但她卻從未解釋過,而是讓時間說明了一切。

如今,魯豫作爲《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的領笑員,坐在了點評的沙發上。因爲懂脫口秀,她的幽默和情感共振,受到了參賽選手和觀衆的認可。

每個選手的特點、風格以及之前的表演,她都會提前做功課,進行分析和對比。

節目中,山河談到被同事朋友“嘲笑”、“情緒性進食”、“缺愛”時,魯豫立刻心領神會,並鼓勵道:“不用按照尺寸去生長,可以按心情去生長”。

這一舉動,令所有選手安心,因爲“她很好,她懂脫口秀,懂選手的表達”。

除此之外,魯豫還大膽開啓脫口秀模式,用自嘲、幽默的方式,向觀衆展示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遭受非議時,保持沉默;獲得認可時,盡情釋放。

不管外界評價如何,她都能在喧囂的世界中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一如她在書中所寫:“人見人愛的人多半沒有那麼好,而那些被羣嘲、被狂踩的人,似乎也沒那麼糟。”

很多時候,外界的聲音並非全面,讓我們且看且珍惜可好?

本文作者 | 楊小胖責任編輯 | 藍橙策劃 |藍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