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丁隆:爲什麼大陸在中東越來越受歡迎
名家觀點》丁隆:爲什麼大陸在中東越來越受歡迎。圖爲應習近平邀請,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國是訪問大陸。(大陸央視)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丁隆15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中阿合作論壇第十屆企業家大會在沙烏地成功舉行,這是去年「三環峰會」(中沙、中海、中阿領導人會議)後,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企業界代表再度聚首利雅德,簽署了總價值100億美元的30項投資協定,涉及可再生能源、農業、礦產等衆多領域,爲什麼中國大陸在中東越來越受歡迎?
丁隆表示,首先,中阿在能源等領域具有極強的互補性。中國每天從阿拉伯國家進口超過500萬桶原油,約佔中國原油總進口量的一半。中國前十大進口原油來源國中,阿拉伯國家佔5席。2022年,中國與卡達簽署長達27年的液化天然氣供銷合約,這是該國簽署的供應量最大、時間最長、價格最優惠的天然氣銷售合約。近年來,一批石化合作專案的佈局建設,標誌着中阿能源合作已由原油貿易向利益交織的能源共同體邁進。
其次,戰略對接推動中阿合作提質升級。阿拉伯國家多屬「地租」或「準地租」經濟,嚴重依賴油氣等自然資源。經歷「阿拉伯之春」洗禮,阿拉伯國家認識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中國發展和減貧的經驗對阿拉伯國家產生非常大吸引力。沙烏地等阿拉伯產油國推出以《2030願景》規畫爲代表的經濟多元化戰略,以期在發展中擺脫對石油的依賴。阿拉伯國家歷史性的經濟轉型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不謀而合。
再次,中國幫助阿拉伯國家經濟發展創造適宜的地緣政治環境。今年以來,在中國斡旋下,沙烏地與伊朗實現復交,並在中東掀起一波強勁的「和解潮」。中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大幅降溫,爲地區國家「拚經濟」創造了數十年未有的良好環境。中國秉持「全球安全倡議」的斡旋行動與中東國家地區事務「去安全化」策略形成合力,令發展成爲阿拉伯國家的首要議程。
丁隆稱,中阿合作的快速發展有其內在的邏輯和動力,順應了中東時代之變。然而,有人仍在以冷戰思維,從地緣政治和大國博弈的角度解讀中阿合作,這違背了中東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
第一,美國在中東的頹勢系其一手造成。美國無法做到在中東「邊撤邊打」,無法做到一邊「卸包袱」,弱化對中東盟友的安全承諾,一邊保持對中東局勢的掌控力和影響力。事實證明,一旦美方減少在中東的軍事投入,美國的中東盟友便不得不尋求戰略自主,緩和與地區敵手之間的戰略緊張狀態。美國從中東戰略收縮,與「輕足跡」戰略和「離岸平衡」戰略相互牴牾、無法自洽,成爲中東「和解潮」的誘因之一。
第二,華盛頓的中東政策已遠遠落後於中東時代之變。中東地緣政治劇變,體現爲該地區國家求團結、謀發展、爭取戰略自主,「去安全化」成爲共同戰略抉擇。然而,華盛頓仍將安全化作爲推行中東政策的主要手法,企圖通過挑動地區衝突和陣營對壘、火中取栗,藉此獲得中東事務的仲裁權。
第三,冷戰思維無法定義中東與大國的關係。美國將中東當作與中俄戰略競爭的「競技場」,企圖將中俄擠出中東。然而,中東國家的利益已高度多元化,不願繼續單一扈從美國,對其言聽計從。相反,它們根據國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在大國間尋求多元平衡。美國中東政策的冷戰色彩與中東國家的戰略自主之間便形成了張力,糾集盟友抵制中俄的冷戰場景難以在中東上演。中阿經貿與投資合作如火如荼,俄羅斯與中東產油國就能源政策密切協調,都反映出冷戰思維已然失靈。
丁隆強調,中國最近在中東地區獲得的外交成功、中阿務實合作快速發展,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以地區國家利益和民生福祉爲重,遵循「以發展促和平」和地區事務「去安全化」原則。這與阿拉伯國家求團結、謀發展的心願高度契合,從而使中國在中東越來越受到歡迎。相形之下,美國無視中東時代之變,仍抱着冷戰思維不放,其政策已落後於中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