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會越來越多人懷疑《蘭亭序》是僞作?

前段時間位書法博主質疑王羲之真跡的視頻又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其實,關於王羲之書法,歷史上的爭議是一直存在的,特別是名作《蘭亭序》,被質疑的聲音一直就沒停過,自古以來一直如此。

《蘭亭序》一直被奉爲圭臬,享有 “天下第一行書” 的盛譽。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真僞產生了懷疑,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首先,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是一個重要因素。在當今時代,互聯網讓人們能夠輕鬆接觸到海量的書法作品以及豐富多樣的各類信息。

書法愛好者們不再侷限於對傳統經典的單一認知,他們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通過網絡平臺,各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觸手可及,人們可以進行直觀的對比和分析。

例如,當欣賞到王羲之的其他尺牘作品如《快雪時晴帖》等時,會發現其與《蘭亭序》在風格上存在明顯差異。《快雪時晴帖》用筆簡單平整,而《蘭亭序》則線條變化更爲豐富複雜。

這種差異在信息豐富的背景下被放大,也引發了人們的疑問。同時,網絡上廣泛傳播的各種書法理論和學術討論,激發了人們對經典作品深入探究的熱情,不再盲目接受傳統觀點,而是更加註重理性分析和質疑。

其次,《蘭亭序》自身存在的一些疑點也使得人們對其真實性產生了懷疑。從作品風格來看,它與王羲之的其他作品風格差異較大。

王羲之的多數作品是尺牘大小的篇幅,而《蘭亭序》卻是長篇幅的墨跡,這在形式上就顯得頗爲獨特。

而且從歷史背景分析,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書法風格尚未完全成熟,具有一定的時代風貌特徵,但《蘭亭序》的風格卻與同時期其他作品有很大不同。

例如南京出土的王羲之堂弟王興之的墓誌銘,字體方正,筆畫挺直,帶有稚拙厚重的特點,與《蘭亭序》飄逸瀟灑的行書風格截然不同。此外,關於《蘭亭序》的保存也存在疑問,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王羲之的作品大多爲尺牘大小,而《蘭亭序》如此長篇幅的墨跡卻能夠被完美保存下來,這讓人心生疑惑。

再者,郭沫若對《蘭亭序》真僞的質疑也產生了較大影響。郭沫若從多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是從出土的東晉墓誌如王興之夫婦墓誌、謝鯤墓誌等來看,這些墓誌字體帶有明顯隸書筆意,而《蘭亭序》卻沒有隸書特點,反而呈現出唐代特有的楷書筆意。

他認爲王羲之所處時代書法風格應比較趨同,《蘭亭序》與同時期墓誌的巨大差異引發了他的疑問。二是對《蘭亭序》的內容進行了否認。他指出《蘭亭序》最早出現在唐代編撰的《晉書・王羲之傳》,此前記載的均名爲《臨河序》,且二者文字有較大出入,南樑蕭統的《文選》也未收錄《蘭亭序》。

另外,郭沫若還從王羲之的年齡和思想情緒方面進行分析,認爲當時王羲之四十多歲,官居右將軍,其生活狀態和年齡不應表現出《蘭亭序》中那種悲觀厭世的情緒,而智永和尚作爲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孫,字體與《蘭亭序》相似,且其出家爲僧的身份符合出家人的遁世情緒,所以郭沫若認爲《蘭亭序》可能是智永和尚僞託。

新出土的墓誌也對《蘭亭序》真僞之爭產生了重大影響。如 1965 年南京出土的王興之夫婦墓誌,其帶有明顯隸書筆意的字體引起了學者和書法家的關注,郭沫若據此發起了對《蘭亭序》真僞的質疑,引發了書法界的大論戰。

隨着出土文物的不斷增多,如 1977 年安徽亳縣出土的曹操宗室墓磚,字體有 75% 是楷行書,表明早在王羲之之前二百年的東漢,民間已在使用楷行書,這爲《蘭亭序》真僞之爭提供了新的證據和思考角度,讓人們對東晉時期的書法風格和時代風貌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從而重新審視《蘭亭序》的真實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到目前爲止並沒有發現王羲之的任何真跡,多見的是後人對他的臨摹本。有傳說蘭亭序的真跡被唐太宗帶到了地下,但傳說僅僅只是傳說,在沒有確卻的資料或證明證實,無可肯定真本就是在唐太宗墓裡。

儘管《蘭亭序》的真僞目前尚無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和價值依然不可撼動。 它的書法精妙絕倫,筆法變化多端,結體欹側多姿,被譽爲 “天下第一行書”。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衆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書法字典請搜索“書法查字典”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