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任曉:美國知華派爲何越來越沉默?

名家觀點》任曉:美國知華派爲何越來越沉默?。(澎湃新聞)

復旦大學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任曉30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27日百歲生日。1971年7月,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秘訪大陸,促成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對中國「破冰之旅」。直接推動中美關係改善,爲中美建交打下了基礎。此後50多年,「知華派」成了美中關係發展中非常重要的羣體,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21世紀的今天,美國政壇政黨爭鬥激烈、反華氣氛日盛,「知華派」越來越沉默了。

任曉表示,今年4月,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羅伯特·羅斯(中文名陸伯彬)來上海做短期研究訪問。在此期間,他還去了南京和廈門進行交流或講學。據他示,他這次來華就是想看看今天的中國。換句話說,在三年多之後再次來華,他想要感受中國社會在這段時間裡的變化。大致在同一時期,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資深傑出成就講座教授威廉·柯比(中文名柯偉林)也前往上海訪問。去年,他和柯偉林曾在史丹福大學見面交談,一致認爲中美兩國學術界必須保持往來,絕不能「脫鉤」。

這兩位美國知名學者,在新冠疫情剛過去就到訪中國,反映出美國國內「知華派」學者力圖準確把握今日中國的願望。

任曉認爲,最直觀的感受是,如今像這樣的美國「知華派」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在交談時,陸伯彬談及當前在華盛頓,若干「知華派」人士的現狀。如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兩任前主任肯尼士·科伯索爾(中文名李侃如)和喬納森·波拉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系前主任大衛·藍普頓等。他們中,有的上了年紀,相繼退休。

雖然,跟上述「知華派」學者年齡相仿或60歲上下的史文、柯慶生、董雲裳、羅思高等人目前仍然活躍,但陸伯彬認爲,美國的「知華派」正出現代際更替。

根據任曉在美國訪學時的觀察,目前40歲左右的一批美國「知華派」,已經嶄露頭角的有康奈爾大學政治學教授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史丹福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O·S·馬斯特羅(Oriana Skylar Mastro)、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菲奧娜·坎寧安(相對更年輕)。再年輕一點且有一些影響的,還看不大出來。

任曉稱,作爲中美人文交流及相互認知的重要基礎之一,從中美兩國學生相互到對方國家留學的情況看,目前的情形令人擔憂。

根據美駐華大使伯恩斯前不久給出的數據,目前在美的中國留學生大約是29.5萬人,而在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只有350人,他稱「這一數字不明智也不健康」。伯恩斯稱,在過去三年他體會到中美社會「脫鉤」了,希望看到更多的美國學生來中國學習,更多美國人來中國旅行。

任曉認爲,這種情況雖然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但跟美國內的政治氣氛有很大關係。近6年來,中國在美國被嚴重地妖魔化,「貿易戰」「技術戰」此起彼伏,中美關係持續下滑甚至陷入惡性螺旋。在涉華問題上,美國內出現了新「麥卡錫主義」的氛圍。

上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一度甚囂塵上。在如此情勢下,知華的外交官謝偉思、大衛斯等被迫從國務院離職,知華的學者歐文·拉鐵摩爾爲避禍,不得不遠走他鄉到英國落腳,中國問題學者費正清也曾因此受到攻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歷史已經證明,所有那些惡言都是莫須有的罪名和指控。如今在21世紀的美國,竟又出現了新的「麥卡錫主義」氛圍,致使不少人士因擔心遭到攻擊而噤若寒蟬。

任曉指出,與此同時,美國出現了一批所謂的「strategists」(戰略家),他們的共同點是不會中文,也不研究中國內政外交,而是一切從其信奉的大國政治理念出發,進行相應的推理。他們依據某些「理論」推理得出如下的錯誤認識:

其一,認爲中國出於對國際現狀不滿,想要改變甚至推翻現存的國際秩序。其二,中國想要取代美國的世界地位。最後取代美國的霸主地位。其三,中國認爲美國衰落了。中國正在崛起,正好可以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

任曉強調,這些,都是形塑當前美國對華政策的很具有根本性的認知,然而又都是錯誤的。如果雙方不接觸、不溝通,這些錯誤認知就會越來越趨於強化。相互接觸和溝通有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方面,之間有可能相互影響,其中就包括知華派人士的認識,他們的作用可能包括但不限於如下方面:

第一, 形成較爲客觀的認知。由於他們相對而言更瞭解中國,因而他們的中國敘事相對來說也會更客觀一些。

第二, 第二,聯繫的紐帶。甚囂塵上的「脫鉤」之說,是當今時代一種危險的思維。絕不應讓其主導當下和未來的兩國關係。兩國研究界保持聯繫和溝通,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第三, 溝通的橋樑。每當中美關係出現困難和危機,人們都會看到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身影,其作用不可低估。該組織有全職的工作人員,藍普頓、霍爾頓、歐倫斯等先後擔任會長,副會長白莉娟則幾乎見證了自尼克森訪華以來中美關係的全過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該組織工作的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