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許添財/全球性長程大混戰 談臺灣的生存之道
川普總統宣示美國要「再偉大」,習近平國家主席要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明顯意味着1980年代世界新自由主義與WTO體制所構建的世界發展模式、市場結構與經濟秩序已形成兩強相爭、東西對峙的新局面。從動態軌跡觀察,這已無法延續過去合者兩利創造雙贏的賽局,而是從量變轉成質變的「死亡交叉」,儘管再強大的既得利益者想維持現狀,也無法抵擋救亡圖存的改革風潮。此時因爲又有嶄新「智慧經濟」、「再生能源」與「50年經濟循環」三大革命性歷史大週期的匯流,而使擺脫當前困局成爲未來長程賽局的參賽門票,因此爭一時更要爭千秋,已非一般短淺看法可比擬。
顯然的,由關稅戰開始的貿易戰,在戰術上絕對不會僅限於於貿易順逆差大小計算,層出不窮的招數手段就是要打亂對方步調。在戰略上更不會只在雙邊貿易經濟投資的範疇上打轉,而是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的總體多元價值與結構上長期動態的尋求不斷提升優勢的新均衡。雖不見得一定誰輸誰贏、誰興誰亡,但誰都不能讓自己的實力減弱,讓自己的問題惡化,否則經不起「時代」考驗的後果是慘遭淘汰。這不只對美中雙方而言如此,對任何國家皆無法坐壁上觀,千萬不能看熱鬧,這是一場高科技高智慧的「新形世界大戰」。
我們臺灣呢?
美中雙方互相提高關稅產生的效果是雙方所涉產業的成本提高利潤降低,將直接衝擊總供需水準與結構,連鎖牽連世界供應鏈配置,間接影響資本累積與經濟成長,進而影響各國經濟成長與產業升級轉型佈局。臺灣首當其衝但絕非一定不利。
臺灣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以跨國直接投資(FDI)爲擴張模式的上個繁榮期裡,以「臺灣接單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維持了企業資本累積與國家外匯累積的持續榮景。但從2000年後以內需市場爲主的商業服務業相對嚴重失速,導致經濟成長率節節下降的困境,對外投資與貿易的依賴度,尤其對中國,不斷提高。紅色供應鏈崛起,再加上美中貿易戰,逼使臺灣加速從中國撤退的迫切需要。轉單迴流或轉進南向是此一考驗的主要指標。
轉型:服務取代製造
臺灣經濟面臨「內外交迫」或「安內攘外」的成敗考驗。成功的安內攘外之道在於轉型與擴張。若無轉型,對內與對外擴張皆成困難。簡言之,無論是轉單迴流或轉進南向,皆要以轉型升級爲基本內涵。所以需觀察的指標不只是回來幾家,南進多寡的總投資金額與成長率變動,而是技術含量有無結構與層次的明顯升級。
轉型升級之道在於以「價值驅動」取代「技術驅動」,「服務導向」取代「製造導向」。製造業要服務業化就須智慧製造與新商業模式的系統整合,不管是零組件代工生產還是新產品新品牌的市場佈局。純技術的研發與進步永遠只是被動的成長,價值創新才能構建自主經濟發展的永續生態系。
落實公平競爭機制
臺灣擁有堅強ICT產業的技術創新基礎,從資訊技術(IT)轉型爲數位技術(DT)時代可連接性發展,目前蔡政府的經濟戰略目標,不管產業或能源,皆正確且明確,已帶給國際投資者一個嶄新又強烈的希望與期待。美中貿易戰表面看好像是給政府與民間背水一戰的考驗,實則讓擁有雄厚資本與豐沛技術的國內外臺商一個推動又無任何猶豫藉口的力量。
臺灣在海內外更存在着夠年輕又會創新的濟濟人才,各國包括對岸都急着討好與召喚,爲何只有國內還懷疑他們的能力與成功機率?問題出在如何讓公平開放的競爭機制在民主自由的臺灣真正落實與展開。偉大時代正等待我們臺灣迎接開創,不像美中兩國水火不容,也不像新興國家池魚之殃,臺灣大可自信存在勇敢邁進。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