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官:得開放簽證啊,不然怎麼比得過中國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中國在科技領域不斷“攻城略地”,屢屢引發美國人的焦慮。就在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12月9日舉行的一場活動中,美國能源部技術轉型辦公室商業化主管裡馬·奧艾德(Rima Oueid)又把話頭指向中美量子科技競爭,她坦承美國量子領域的研究和工作人員短缺情況“十分嚴重”,政府應當通過開放更多簽證選項以吸引量子研究領域工作者,方能在科技領域超越中國。

據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報道,奧艾德在當天的講話中估計,美國量子計算領域有一半的崗位“沒人幹”,人員短缺規模“達數萬人,情況十分嚴重”。因此,美國需要探索擴大簽證選擇,引進量子研究和工業領域的合格工作者,以縮小與中國在追求技術優勢方面的“顯著”差距。

她說,儘管美國大學教授量子課程,但美國該領域約一半的博士生都來自國外。

2023年在硅谷一場活動上發表講話的裡馬·奧艾德

報道提到,隨着美國政府換屆,移民法的變化可能會讓這些國外學生更難留在美國本土。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8日剛剛宣佈了他上任後的全面改革計劃,其中包括驅逐數百萬非法移民和取消出生公民權。

“人們一直在討論我們是否可以加速開放更多簽證類型,讓在這裡接受教育的學生能夠找到自己的角色。”奧艾德說,“這是問題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南華早報》認爲,奧艾德的言論正值中國與美國陷入激烈的量子競爭之際,這與涉及技術主導權、經濟主導地位乃至國家安全問題的地緣政治競爭有關。量子技術可用於發展計算、通信和傳感方面的先進能力。也可以用於軍事用途。

在同一場活動中,美國知名量子企業——Quantinuum政府關係總監瑞恩·麥肯尼(Ryan McKenney)對奧艾德表示認同,他說美國政府確實應該採取更多措施留住量子人才,比如降低獲得特殊能力簽證的門檻。

麥肯尼表示,儘管特朗普上任後預計將對美國移民政策採取強硬立場,但爲了更好地應對國家安全問題並留住稀缺的量子人才,一些改革是值得的。他稱,可以通過強調與加密競爭和中國相關的國家安全問題,來推動涉及量子工作者的移民政策改革。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旗下《中國發明與專利》雜誌3月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的量子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從落後於頂尖國家到成爲專利和生產領域的領先者。

第六屆上海進博會上,參觀者在中國館觀看可編程量子計算機系統——“祖沖之號”模型。 IC Photo

該雜誌的另一篇有關全球量子技術的論文也指出,中國在此期間實現了“量子優勢”。論文稱,美國早在1994年就將量子技術納入國家規劃,而中國直到2013年纔將該技術納入國家計劃。儘管中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2009年,中國的量子技術專利申請總量首次超過美國。

論文寫道,中國“迅猛發展”的先進量子技術能夠與美國並駕齊驅。不過,美國仍然是量子技術專利被引用最多的國家,主要是在量子計算這一塊。

9月9日,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佈了名爲《中國在量子領域的創新能力如何》的報告。報告發現,中國的量子通信和量子傳感專利有相當大的領先優勢,美國則在量子計算專利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而在量子傳感領域,中美競爭非常激烈。

《南華早報》早前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美國和中國在發展量子技術方面採取了不同的戰略——中國專注於利用量子科學來保護通信安全,而美國則尋求發展先進的計算能力。

面對來自中國的競爭,拜登政府去年5月發佈了《關鍵和新興技術的國家標準戰略》,將量子技術定位爲戰略領域。就在上週,四名美國參議員提出了兩黨立法,希望撥付27億美元的聯邦資金,在未來五年內加快聯邦科學機構的量子研究和開發工作,爲建立新的量子研究中心和勞動力發展中心提供資金。

與此同時,美方爲了保持技術霸權地位,不斷打着“國家安全”的幌子,對中國科技發展圍堵打壓。

今年10月28日,美國政府宣佈,將限制美國企業和美國人投資中國的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行業,相關規定將於2025年1月起生效,“以防有可能轉向軍事用途的前沿技術經由民間投資流入中國”。

相比之下,中方在上述關於全球量子專利的論文中提到,“需要深化和擴大國際合作”,包括與美國的技術合作。論文提醒,儘管中國量子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創新環境仍“需要優化”,包括更多的政策規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