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資產配置(七)| 聚焦配置風險的風險平價策略

“資產配置就好像裝修房子,要考慮全局。如果單從投資組合裡的項目來看,可能各個都是好投資,但整體上很有可能已經過度集中於同一類型的風險而不自知。”

“資產配置的核心是風險的配置。”

——楊文斌《資產配置的邏輯》

“風浪越大魚越大”,投資也是如此,一般來說,預期收益越高,承擔的風險就越大。

從風險的視角來看,投資所獲得的收益中,超過無風險收益(如買國債獲得的利息)的部分,可以看作是對“冒風險”的補償,簡稱風險補償,也叫風險溢價。

在資產配置領域,我們可以合理配置風險,構建相對穩健均衡的組合。頗具特點的風險平價策略,就是從配置風險入手來做資產配置。

風險平價策略是什麼?

“風險平價”策略,顧名思義,就是以組合內各類資產(或風險因子)風險貢獻均等化爲目標,開展資產配置。

圖1:資產配置權重&資產風險貢獻

經典的資產配置策略着眼於給不同資產各配了“多少錢”。比如,股債配置50/50組合,股債雖是各50%等權配置,但因爲股票的風險遠高於債券,股票實際上可能對組合貢獻超過80%的風險。這樣的配置看似分散了資產類別,但實際上風險仍聚集在股票這一類資產上,並沒有真正達到“分散風險”的目標。(參見圖1,等權配置)

而“風險平價策略”着眼於給不同資產各配置了“多少風險”。爲了避免風險過度集中於單一資產,比如通過高配低風險資產+低配高風險資產的方式,力求實現不同資產對組合貢獻的風險權重基本相同。(參見圖1,風險平價)

風險平價策略的兩種類型

目前風險平價策略的應用主要有兩類:

1、直接對資產進行風險平價配置,即基於資產的風險平價策略;

2、對影響資產價格變動的因子進行風險平價配置,即基於因子的風險平價策略。

01

基於資產的風險平價策略

基於資產的風險平價策略,目標是將不同資產的風險貢獻均等化,以獲得更加均衡的投資組合,更平穩地穿越不同的經濟週期。

比如“全天候策略”,選用“增長”和“通脹”兩個指標,將宏觀環境劃分爲四種形態(參見圖2),在四個象限中分別放入預期表現較好的資產,組成四個子組合,並對它們各分配25%的風險權重。具體到四個子組合時,也採用風險平價的思路加權,使得每類資產對子組合的風險貢獻均等。

02

基於因子的風險平價策略

如同發動機由衆多零件一起工作才能轟鳴,有觀點認爲,資產的價格波動也可以拆解爲由各類風險因子的驅動。在投資實踐中,不同類別的資產,可能會受到同一個風險因子的影響,導致風險過度積聚。

比如說,2008年金融危機時,各類資產均遭遇了流動性(同一風險因子)緊縮的衝擊,如果組合難以有效分散風險,就難免會出現大幅回撤。

由此出現了基於因子做風險平價配置的策略:先理清楚影響每類資產的主要風險因子,再對各類因子進行風險平配,構建投資組合,目標是就算某一類因子“踩雷”,投資組合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回撤。

風險平價策略效果如何?

在國內市場,股票、債券和商品是比較常見的基礎資產。如果採用基於資產的風險平價策略,選用這三類資產,分別模擬配置成風險平價組合、股債2/8組合以及股商債2/2/6組合,各自的表現怎麼樣呢?有人對此進行了模擬測算:

圖3:三種資產配置組合的回報率、夏普率比較(2007.01-2022.08)

資料來源:WIND、國信證券。股票選取的標的爲中證50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債券選取的標的爲中債新財富(總值)指數,商品選取的標的爲南華商品指數。指數的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本表僅爲模擬測算示例,不代表投資建議。

從圖3可以看出,風險平價組合年化回報率雖低於其他配置組合,但其波動更低、夏普率(收益風險比)更高,度過幾輪大幅波動的週期,整體表現較爲平穩。

總結

以“配置風險”爲核心,是風險平價策略最有特色的地方。所以風險不僅是需要“防控”的,風險指標其實可以作爲資產配置策略的標尺工具加以應用。

小夥伴們在做資產配置時,除了需要對資產進行分散配置,還應該進一步觀察、把握、權衡、調整不同資產對組合風險的實際貢獻度,真正實現組合風險的有效分散。

數據及圖表來源:易方達投資者教育基地

內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聯繫電話:010-64607577 / 15650787695

投資者交流羣:公號內留言微信號,由羣主添加入羣

微信:meiricaibao

微博:@每日財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