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嫦娥六號書寫中國浪漫,展示中國力量

5月3日17時27分,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5月3日,搭載嫦娥六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圖

這是時隔3年多後,中國探月工程的又一關鍵節點任務,也是時隔5年多後,嫦娥探測器再去月球背面。在社交平臺上,廣大民衆對嫦娥六號任務高度關注。同時恰逢五一假期,全國各地許多民衆奔赴海南文昌,在文昌龍樓鎮的海灘、居民樓頂等地方,數十萬人在暴雨中一同見證此次嫦娥六號發射任務。

爲什麼嫦娥六號的發射引人關注?

應該說,中國航天的每次任務都備受關注,但由於搭載嫦娥六號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需要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濱海發射場地勢無阻擋的優勢,使得人們更容易親身經歷火箭發射,體驗大國重器帶給人們的極致震撼,也就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有了更直觀的體會。

當然,嫦娥六號的任務目標更值得關注。此次嫦娥六號探測器,將開啓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之旅。由於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速度和月球自轉速度一致,因此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是固定的,月球背面也就始終無法被人類直接觀測到。也因此,月球背面的情況,相對月面而言,人類知道更少。到月背採樣,其價值意義也就不言而喻。

據介紹,這次嫦娥六號的預選着陸和採樣區爲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在此之前,人類共對月球進行了10次採樣返回,但這10次採樣返回都是在月面。月球背面多是古老的月殼和月球高地,隱藏着很多科學問題。專家介紹,對月背的科學研究,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開展月球背面和正面演化差異的相關研究,深化人類對月球的演化歷史、太陽系起源等科學問題的認知。

衆多科學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使得嫦娥六號任務備受矚目。除此之外,嫦娥六號任務也承載着中國人千百年來“上九天攬月”的夢想。嫦娥六號飛赴月球,在民衆眼中實際就是口口相傳的“嫦娥奔月”變成現實。正如中國探月工程的正式名稱是“嫦娥工程”,支持嫦娥六號月背採樣返回任務的中繼星名爲“鵲橋二號”。

這些命名,都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以這些名字命名,不僅使得這些科學工程寓意美好,實際上也是契合國人對於月球美好想象,這個民族的記憶裡深藏着一個探月的夢想,那是李白的“呼作白玉盤”,那是蘇軾的“千里共嬋娟”。這一次,嫦娥六號再一次將這個夢想書寫在浩瀚的星空中,茫茫宇宙中充盈着有關月亮的中國浪漫。

在發射窗口期,文昌下起了大雨,但這並沒有阻擋數十萬民衆觀看的熱情。當宣佈任務成功的大紅屏在指揮大廳再現,從發射現場到淇水灣沙灘,歡呼聲不絕於耳。從地球到月球,再到更浩瀚的宇宙,中國航天不斷向深空挺進,探尋浩瀚宇宙的未知,也將一系列科研成果惠及社會。

“月背探秘,嫦娥歸來”,探月,不僅是中國人的夢想,更是全人類的夢想,以探月夢託舉中國夢、航天夢,爲和平利用太空,持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