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總設計師揭秘探月之旅:中國人一定會站在月球上

嫦娥六號總師胡浩:中國人一定會站在月球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大陸官媒新華社《大國總師》系列專題第一期,24日專訪嫦娥六號總設計師胡浩,揭秘中國嫦娥不平凡的探月之旅。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2028年發射嫦娥八號、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中國人一定會站在月球上。」

談及未來,胡浩充滿信心,這不僅是爲了圓夢,更是爲了讓探月技術成果更好地服務人民。「探索是人類發展的原動力,最終的目的,一定是增進人類福祉,讓老百姓能夠受益,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53天,1935.3克,嫦娥六號每一克從月球上帶回的「土特產」都尤爲珍貴。更何況,嫦娥六號帶回的月背樣品是人類史上首次,具有極高科研價值。而月球挖土,則被稱爲是在月球上「開盲盒」。「因爲我們無法預知從月球採回的樣品會帶來什麼樣的科學成果。」

然而,由於登月地點地質狀態不確定,落月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們的設備不能搬家,落在哪就在哪鑽;」同時,落月時間也很有限,「我們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此次採樣也是充滿諸多的不確定。

面對這些挑戰,胡浩帶領團隊「把方案做到極致」,開展大量實驗和驗證工作,在有限時間內如期完成任務。

不少人對人類首次獲得的月背樣本感到好奇,到底月背土壤和月球正面土壤有什麼區別?在看到月球背面拿回來的土壤後,胡浩從鏟取的角度給我們揭秘:「在鏟取的過程當中,感覺月球背面的月壤和月球正面的月壤好像不太一樣。但是有什麼不一樣,得讓科學家來說。這個可以作爲一個謎題留給後續不斷揭秘。」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採用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方式回到地球,即人們俗稱的「打水漂」。對於這個獨特的返回方式,胡浩不無自豪,因爲這個方法只有中國在用。

是大氣層有彈力嗎?爲什麼要「打水漂」式返回?對此,胡浩表示,這「不是一個彈起來的過程,而是穿過大氣二次再入」。

嫦娥六號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在進入大氣時速度很快,帶來氣動加熱和氣動力影響很嚴重,也很複雜。」爲了確保嫦娥六號返回精度,讓返回艙能精準降落在着陸點,技術人員通過「穿過大氣,再出大氣層,再再入大氣這麼一個過程」來降低速度,並對抗燒蝕程度,實際上就是利用大氣減速,以降低嫦娥六號返回艙再次再入大氣層的速度和超載。

經過兩次再入過程,返回艙超載已減小到人所能承受範圍,這也爲後續載人登月創造一些條件。

此外,在月球上能夠可靠穩定地着陸、穩定可靠地上升、在月球軌道上實現可靠地交會對接……「這些都是爲後續工程在鋪路,以後載人登月也會用到這些技術。」對於從事航太事業40年、與探月工程相伴20年的胡浩來說,「在天上、在你沒看到的地方,航天器動作特別多,精度要求特別高,動作特別複雜,容易受環境影響。」